撥奏弦鳴樂器。中國古老的撥絃樂器,有臥式和豎式兩種。

  臥式箜篌 僅臥箜篌一種。初名空侯、坎侯。起源說法不一。《世本·作篇》雲:“空侯,空國侯所造。”《史記》上記載是太帝時由五十弦瑟演變而成。《風俗通》則認為臥箜篌由漢武帝時樂人侯調(一作侯暉)所造。今有人認為,初期的臥箜篌與琴、瑟、箏、築等是同一種樂器,其形如瑟而小。柱如琵琶。7弦10餘柱;也有4、5、6、9弦的。有大、小之分分。以竹為身,以木撥彈。初用於雅樂,漢代用於清商樂。隋代用於燕樂,並逐漸流行於民間和少數民族地區,宋代失傳。晉時傳入朝鮮,今朝鮮所流傳的6弦16柱玄琴的前身就是臥箜篌。約在唐代傳入日本,在日本正倉院內曾存有唐傳臥箜篌。

  豎式箜篌 分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兩種。

  豎箜篌 又名胡箜篌、立箜篌、豎頭箜篌。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漢時(一說為東晉初年)經西域傳至中原地區。體曲長,有大小之分。大的豎抱於懷,兩手彈弦;小的左手執器,右手彈弦。後漢時為22弦(一作23弦);後有14、20、24、25弦。多以絲為弦,元代也有銅弦。後漢時用於宮廷,隋唐時用於龜茲、疏勒、西涼、高昌、高麗諸樂。敦煌壁畫中的許多樂舞場面都有豎箜篌。宋時用於教坊,《東京夢華錄》記載:“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黑漆鏤花金裝畫。下有臺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明朝亦用於宮廷,《明會典·大樂制度》記載:“箜篌八把,用梓木為身,闊五寸,厚六寸,直長四尺八寸。……系二十弦。”約於六朝末傳入朝鮮,後經百濟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傳23弦豎箜篌的殘器。歷代演奏能手不少,其中尤以唐朝的李憑為最著名,詩人李賀、楊巨源等曾聽過他的演奏,並賦詩贊美。

  鳳首箜篌 原是印度弓型豎琴維納,約於東晉初經天竺傳入中原地區。曲頸,頸上有軫。隋唐時用於天竺、高昌、高麗、驃國等樂。《新唐書·驃傳》雲:“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難陀獻其國樂,至成都,韋皋復譜次其聲。……有鳳首箜篌二:其一長二尺,腹廣七寸,鳳首及項長二尺五寸,面飾虺皮,弦一十有四,項有軫,鳳首外向;其一項有條,軫有鼉首。”這種鳳首箜篌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為“桑高”;《元史·禮樂志》亦有記載,約於明末在中國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