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主要流行於西亞、北非等阿拉伯國傢以及中國新疆地區的民間撥絃樂器。琴身一邊豎直另一邊傾斜呈斜梯形,象一個斜切去一角的長方扁箱。有琴弦63~84根,3根弦為一組,音域為c1g3。共鳴箱面板用皮或木制。弦的定音主要取決於“木卡姆”的調式結構。演奏時如需臨時轉調,就用左手手指壓弦,可升高半音至全音。現代代卡儂已備有改變弦長的裝置,每弦的音高皆可升降,並可按阿拉伯音律來改變(如1/5音、3/4音等)。卡儂的音色清晰明亮,特別是演奏上行或下行的裝飾性經過句,具有獨特的效果。演奏時,將琴置於膝上,雙手食指帶義甲彈撥,右手奏旋律,左手奏低音。演奏者的兩手形成平行八度,由於左手比右手觸弦稍晚,使高低八度音產生既協和又交錯的奇妙音響。

卡儂

  卡儂是歐洲撥弦樂器齊特琴類的始祖,11世紀已流傳於歐洲。歐洲最有代表性的撥弦揚琴薩特裡即由卡儂演變而來。中世紀以後,卡儂從中亞傳入中國,當時稱為“七十二弦琵琶”。清代稱為“喀佈奈”,列入宮廷“回部樂”,至今仍流行於新疆南部維吾爾族的麥蓋提、和田及東疆哈密等地,是“多朗賽乃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現代卡儂形制近似揚琴,“左直右曲,前廣後削”。設銅弦14~18對,每對弦音高相同,定弦按樂曲調式音階而定,音域有3個八度:d~d3。演奏時,將琴置於架上,右手食指戴義甲,由外往裡撥弦;左手持揉弦器按弦。20世紀70年代後,新疆歌舞團對卡儂進行瞭改革,加大瞭音箱,增設瞭琴弦,演奏方法改用兩手各持1個撥子彈奏。卡儂獨奏曲多選自“多朗賽乃姆”和“十二木卡姆”,著名曲目有《多朗舞曲》、《歡樂曲》、《恰爾朵木卡姆間奏曲》和《滑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