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全國各地。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燈節。燈節之夜除懸掛瑰麗多彩的彩燈外,還要表演各種以燈為道具的民間舞蹈,如龍燈、荷花燈、雲燈等,這些舞蹈統稱燈舞。燈節始於漢代。隋唐以後燈節上開始出現規模較大的歌舞活動。歷史上有許多關於燈舞的描述和記載,如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明清以後,燈節舞燈之風更盛,不僅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也成為皇室貴族慶祝節日的重要內容。

  燈舞形式多樣,從燈的外形上看,可分為3類:①模擬各種動物形象的,如龍燈、魚燈、蚌燈、鶴燈、鳳凰燈、麒麟燈,蝴蝶燈、百鳥燈等;②模擬各種花卉的,如荷花燈、花燈、茶籃燈、西瓜燈等;③其他形式的,如船燈、車燈、傘燈、雲燈、七巧燈、滾燈、黃河九曲燈等。

  燈舞是中國民間舞蹈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它的藝術特點是以各類燈為道具,燈已成為這類舞蹈的重要表現手段。舞蹈時,有的將燈舉在手上,如魚燈;有的提在手中,如繡球燈;有的擔在肩頭,如茶籃燈;有的掛在腰間,如船燈;有的綴於腿部,如荷花燈;有的頂在頭上,如頂燈;有的放在地上,如滾燈和黃河九曲燈等。有的一人舞一盞燈,如雲燈;有的一人舞兩盞燈,如蓮花燈;還有多人舞一個組合起來的大燈,如龍燈。燈舞多為群舞,又多在夜晚表演,邊舞邊走各種圖案隊形,燈彩繽紛。燈舞的另一個特點是場面較大、氣氛熱烈。每逢燈節的夜晚,村頭廣場上,千姿百態的燈舞在鑼鼓等打擊樂的伴奏下,相率而起,加上煙火、爆竹,蔚為壯觀。

舞蹈《百鳥燈》

  在民間,燈舞除主要在燈節表演外,有些地方在道士做道場時,也要作為一種儀式演出。有些地方舞龍燈祈雨。沿海地區有的漁民在出海捕魚前要舞漁燈以求豐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蹈工作者把傳統的民間燈舞加工整理,搬上舞臺,以表現更豐富的內容。中國荷花燈和龍燈都曾在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