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德沃紮克

  捷克作曲傢。1841年9月8日生於佈拉格以北的小村莊米爾豪森。父親弗蘭蒂謝是一個小旅館主和肉商。當時的捷克,政治上受奧匈帝國的統治,遭受外來民族的壓迫,音樂卻相當發達。德沃紮克從幼年起,就傾聽故鄉的民歌,學習小提琴琴。1853年,父親把他送到傢鄉附近的小鎮茲洛尼采去當屠夫的學徒。在兩年裡,他跟管風琴傢及樂隊指揮A.列曼學習中提琴、鋼琴、管風琴以及基本音樂理論和即興作曲。1857年,德沃紮克進佈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從此走上音樂的道路。兩年以後,他以名列第二的優異成績畢業,在佈拉格K.科姆紮克領導的小樂隊中演奏中提琴。以後,他與樂隊一起轉入佈拉格臨時劇院(佈拉格國傢劇院的前身)樂隊。德沃紮克在那裡結識瞭許多進步的捷克音樂活動傢,受到很多有益的影響,並開始創作。德沃紮克在青年時期寫瞭很多作品,但他經常不滿意自己的作品以至把它毀掉,現在能找到的他最早的作品是1861年寫的《a小調弦樂五重奏》。他在60年代中寫的主要作品有:1865年根據G.普夫萊格爾-莫拉夫斯基的詩而寫的4首歌曲《松柏集》,以及同年所寫的兩部交響曲,即《c小調第一交響曲》(又名《茲洛尼采的鐘聲》)和《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雖然這些作品在當時大都沒有演出和出版,但是從數量眾多,各種類型(從歌曲到交響曲,從四重奏、五重奏到為小型管弦樂隊寫的雜曲,從風琴曲、鋼琴曲到大提琴曲等)的作品中,已經可以看到與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系。雖然德沃紮克在創作中從來不引用現成的民間歌曲或舞曲的曲調,但是他經常從民間創作中吸取養料,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

  1872年,德沃紮克寫瞭合唱《白山的子孫》。這部作品歌頌瞭捷克人民的光榮歷史,呼籲捷克人民團結起來,為爭取祖國的幸福和自由而鬥爭,演出後受到熱烈的歡迎。從此,德沃紮克的作品開始為人們所關註並陸續出版。寫於1875~1877年間的《摩拉維亞二重唱》,為他後來馳譽全球的作曲傢聲望奠定瞭基礎。這些作品受到瞭J.勃拉姆斯的贊賞,他熱情地向德國出版商F.A.西姆羅克推薦出版。這也成為德沃紮克創作新作品的動力,並由此產生瞭一系列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g小調鋼琴協奏曲》(1876),作曲傢采用瞭在當時來說是相當創新的手法,樂隊不僅是獨奏樂器的伴奏,而是與獨奏樂器處於同等的地位。

  德沃紮克創作個性的特征是明朗,樂觀,充滿信心,富於幽默感。1876~1877年,他的3個孩子先後夭折,在他的某些作品中表現出與他整個創作風格相矛盾的悲傷和憂鬱的情調。如《g小調鋼琴三重奏》(1876)、《E大調弦樂四重奏》(1876);尤其是根據中世紀的拉丁文歌詞為重唱、合唱及管弦樂而作的清唱劇《聖母悼歌》(1876~1877),是捷克音樂史上的第1部清唱劇,1883年在英國演出時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

  德沃紮克在70年代所創作的作品還有:3 幕喜歌劇《國王與煤工》(1874)、獨幕喜歌劇《兩個頭腦頑固的人》(1874)、5幕歌劇《王妲》(1875);第3、第4、第5交響曲(分別寫於1873、1874、1875);以及大量的歌曲、鋼琴曲、重奏曲、協奏曲等。在這一時期,他的樂思如泉湧,美妙動人的作品接踵而來,表現出作曲傢非凡的創作才能。

  1884~1896年,德沃紮克共9次訪問英國,親自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都取得很大成功。1891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榮譽音樂博士學位。他還旅行德國,訪問俄國,與各國音樂傢(如俄國作曲傢П.И.柴科夫斯基、奧地利指揮傢H.裡希特、德國指揮傢H.von彪羅)結下瞭深厚的友誼。這些年中,他進行瞭頻繁的訪問活動和緊張的創作活動,交響曲、室內樂、歌劇、鋼琴曲、樂隊曲等源源不斷地產生。如:歌劇《雅各賓黨人》(1888),第6~第8交響曲(1880、1885、1889),表現愛國思想的《胡斯教派序曲》(1883),被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的三聯序曲(1891~1892),《斯拉夫舞曲第二集》(1886~1887),《杜姆卡鋼琴三重奏》(1890~1891),7首吉卜賽歌曲(1880,其中《母親教我的歌》是德沃紮克最著名的歌曲),為F.F.沙姆貝爾克的民間戲劇《約瑟夫·卡葉頓·狄爾》所作的序曲《我的傢》(1881~1882,其中的主題采自F.J.什克羅普為J.K.狄爾的戲劇《椎子節》所作的配劇音樂)等。

  1890年底,佈拉格音樂學院聘請德沃紮克擔任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1892~1895年間,又赴美國擔任紐約國傢音樂學院院長。1892年10月~1893年春,德沃紮克寫瞭他全部創作中影響最大的作品 e小調《第九交響曲》(即《自新大陸》,一譯《新世界》)。這是他在美國的第1部作品,抒寫瞭他對美國這個新大陸的印象和感受,並傾註著對祖國和傢鄉的思念。交響曲中的主題既有黑人和印第安人民歌的旋律和節奏特色,又有捷克民間舞蹈歌曲的因素。對祖國的強烈懷念還表現在他的極其著名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1894~1895)中。回到祖國以後,德沃紮克致力於用交響樂來表現植根於民間創作的詩篇。他根據捷克詩人K.J.愛爾本的敘事詩,在1896年一年中就寫瞭4首交響詩:《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野鴿》。1899年德沃紮克完成瞭歌劇《魔鬼與卡嘉》。1901年,創作瞭他的最優秀的歌劇《水仙女》。同年6月,他被任命為佈拉格音樂學院院長。1904年5月1日,因腦溢血而溘然長逝。

  德沃紮克畢生的創作活動與祖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密不可分,這一點在他大型作品的題材上表現尤為突出,如:對捷克人民光榮歷史的歌頌,對捷克民族英雄的謳歌,表現反對外來宗教壓迫的鬥爭精神等等。同時,他的許多作品表現瞭祖國美好的大自然,再現瞭捷克民間的風俗生活畫面。德沃紮克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也體現在與民間音樂的關系中。在德沃紮克所寫作品的全部體裁中,都可以找到民間音調的因素。在曲調上和節奏上與民歌和民間舞曲保持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他力求充分理解民間歌曲、舞曲的感情,把民間音樂的典型音調用精煉的藝術手法加以處理。德沃紮克的創作以曲調優美雋永,節奏及和聲豐富多彩,配器簡潔生動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