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詩人。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生長於楚州淮陰(今屬江蘇)。蘇門四學士之一。熙寧六年(1073)舉進士,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等職。元祐初占試館閣,授秘書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紹聖中謫監黃州酒稅,徙複州。徽宗立,起立黃州通判,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不久出知潁、汝二州。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崇寧間為言官彈劾,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後得自便居陳州。

  張耒13歲能文,曾遊學陳州,受到學官蘇蘇轍愛重,因得從學於蘇軾。蘇軾稱其文甚似蘇轍,“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答張文潛書》)。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都向他問學。張耒論文,淵源於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自然。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餘卷,近1700首,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寫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較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如《田傢》、《海州道中》等詠鄉土風物和農夫憂樂,《勞歌》反映出賣苦力者的悲辛,《輸麥行》寫農人勞動成果“半歸倉廩半輸王”的痛苦;《和晁應之憫農》寫迫於饑寒的農民操戈為盜,在題材和思想的開掘上都頗具新意。

  張耒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很少用硬語僻典,晁補之曾贊稱說:“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開百花”(《題文潛詩冊後》),頗能道出張詩的妙處。胡應麟《詩藪》也稱其“閑淡平整,時近唐人。”張耒之作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開瞭風氣。其佳句“漱井消午醉,掃花坐晚涼”,“川塢半夜雨,臥冷五更秋”,“翠浪有聲黃帽動,春風無力彩旗垂”等,很受人稱賞。他的寫景抒懷詩,真醇自然,清新圓潤,耐人尋味。不過,張耒寫詩,長於鍛造佳句,而短於謀篇佈局,有時琢煉不夠,部分作品不免流於平直粗疏。

  張耒寫詞甚少,《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錄其〔少年遊〕、〔秋蕊香〕詞,謂:“元祐諸公皆有樂府,唯張僅見此二詞。”可知其詞當時即不多見。今人輯得《柯山詞》僅6首,其中〔秋蕊香〕、〔風流子〕寫得深婉多情,風調略與秦觀詞相近。

  張耒有《柯山集》50卷,《拾遺》12卷,《續拾遺》1 卷,存武英殿聚珍版福建本、廣雅書局本。《張右史文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舊鈔本。《宛丘集》76卷,有《四庫全書》本。見於《宛丘集》而不見於《柯山集》的詩文,已輯入《拾遺》中。《張右史文集》與《柯山集》及《拾遺》、《續拾遺》所收篇目,略有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