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勃拉姆斯

  德國作曲傢、鋼琴傢。

  生平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於漢堡一個市民傢庭。其父是職業樂師,能演奏多種樂器,也是勃拉姆斯學習音樂的啟蒙蒙者。幼年,他從當地的一些音樂教師學習鋼琴、作曲,其中E.馬克森的嚴格教導,特別是他對德國傳統古典音樂和德奧民間音樂的熱愛,給勃拉姆斯以深刻影響。由於傢境貧寒,勃拉姆斯15歲就開始獨立生活。除在當地的小酒店演奏外,也編寫一些娛樂性小曲。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引起勃拉姆斯的註意。1849年他寫瞭1首鋼琴四手聯彈《回憶俄羅斯》,引用瞭代表匈牙利革命的《拉科齊進行曲》的片斷,表達瞭他對革命的同情。1850年他結識瞭逃亡到漢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傢E.賴門伊,並與之旅行演奏。1853年又結識瞭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傢J.約阿希姆,同年由約阿奇姆介紹,認識瞭R.舒曼夫婦。20歲的勃拉姆斯已是許多作品的作者,他的創作和演奏活動深受舒曼的器重和賞識。1853年,舒曼在他主編的《新音樂雜志》上發表《新的道路》一文,熱情推薦這位後起之秀。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婦、約阿奇姆成為摯友,特別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瞭40多年的友誼,成為影響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創作的重要因素。1858~1859年勃拉姆斯在代特莫爾德擔任合唱指揮,接觸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合唱作品,對他後來寫作合唱曲有一定影響。他早期的創作主要受舒曼的影響,作品中常表現出當時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幻想、苦悶和抗爭,在風格和手法上顯露出舒曼的痕跡。1863年勃拉姆斯定居維也納。60、70年代,他除瞭演出和擔任指揮外,主要從事創作,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是這時完成的。

  勃拉姆斯雖然有點索居寡言,但是他十分關心德國的命運,特別是德國的統一。1871年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統一瞭德國。勃拉姆斯欣喜萬分,立即寫瞭《凱旋之歌》(1871)獻給德皇威廉一世。在他著名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中,也曲折地反映瞭這一重大事件。但是,德國統一後的嚴酷現實,使勃拉姆斯感到失望,加上生活圈子和視野的狹窄,特別是19世紀後半葉德奧知識分子思想中的深刻矛盾,使得勃拉姆斯某些作品中反映出的憂鬱孤獨的情緒,甚至是悲觀隱退的思想。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響曲》是這種思想感情的集中體現。勃拉姆斯晚年漸趨消沉,創作力衰退,作品以室內樂和鋼琴小品為主,但其中象《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1891)和兩首單簧管奏鳴曲(1894)等仍是他的重要作品。由於勃拉姆斯在音樂創作上的成就,他曾被選為柏林藝術學院院士,被授予漢堡市“榮譽公民”、劍橋大學和佈雷斯勞大學博士等榮譽。1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逝世。

  創作 勃拉姆斯是一位熱愛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傢。他在創作中力圖維護德奧的傳統,和同時代的作曲傢相比,他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積極更自覺。在創作中他追求內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現,反對浮華的表面效果,風格質樸、嚴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創作中,交響音樂占有重要地位,在這類作品中,結構的原則、調性的佈局、主題發展的邏輯性、復調思維的深刻性以及宏偉的氣勢等,都明顯地看到J.S.巴赫、L.van貝多芬對他的影響。在他的4首交響曲中,以第1和第4最為著名。他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1862~1876)不象多數作曲傢那樣帶有嘗試和模仿前人的性質,而是一部成熟之作。他從1862年寫出第1樂章到1876年最後完成,持續瞭14年之久。樂曲反映瞭德國統一前後的十多年中,勃拉姆斯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從第1樂章的矛盾、掙紮,第2、3樂章的悲痛、幻想到終曲的歡呼、贊頌,顯示瞭他探求理想、擺脫痛苦、走向光明的哲理信念。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響曲》雖然氣勢宏大卻缺乏樂觀戰鬥精神,特別是采用古老的帕薩卡裡亞變奏的終曲樂章,流露出命運主宰一切的悲觀情緒。除4首交響曲外,他寫的兩首鋼琴協奏曲(1858、1881),特別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不論在思想和技巧方面,都是同類作品中的優秀者。

勃拉姆斯墓地(維也納南郊)

  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從早期沿古典奏鳴曲、變奏曲原則到更多地寫作特性鋼琴小品如隨想曲、間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間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義思潮對勃拉姆斯的影響。這類作品集中體現瞭作者的藝術風格:深沉、典雅、富於技巧、手法細膩、形象豐富,有些是作者內心體驗的獨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繪。如作者自稱是其“痛苦的搖籃曲”的《降E大調間奏曲》(1892)、具有古老加沃特舞曲性質的《b小調隨想曲》(1878)以及富有戲劇性的《b小調狂想曲》(1879)等,都是這類作品的優秀之作。這些特性鋼琴小品是在F.舒伯特的瞬想曲、即興曲,F.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和R.舒曼鋼琴套曲的傳統上的繼承和發展。勃拉姆斯還寫瞭不少主題變奏鋼琴曲,其中《匈牙利民歌主題變奏曲》(1853)、《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1862)、《海頓主題變奏曲》(1873)和《舒曼主題變奏曲》(1854)等最有名。他寫的21首匈牙利舞曲(1852~1869),形象生動鮮明,真實地體現瞭匈牙利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在人民中廣為流傳。

  勃拉姆斯的一生從未間斷藝術歌曲的創作。除大型合唱外,數量最多並有影響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編曲。它們直接繼承瞭舒伯特和舒曼的藝術歌曲的傳統,感情真摯樸實,聲樂和鋼琴部分結合完美。有的纖細復雜,反映瞭19世紀下半葉德奧知識分子復雜而敏感的思緒,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1886)、《我的愛情多青春》(1874)等;有的充滿生活情趣和富有幽默感,如《徒然的小夜曲》(1878)、《鐵匠》(1858)等。不少作品和德奧民間音樂有著內在聯系,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如著名的《搖籃曲》(1868)就幾乎被當著民歌傳唱。在大型作品中,他為合唱、獨唱和管弦樂隊寫的《德意志追思曲》(1857~1868)是這類作品中最宏偉深沉的一部。此外《命運之歌》(1871)、《女低音狂想曲》(1869)等也占有一定地位。

  勃拉姆斯從青年時代起就熱愛民歌並記錄整理,直到晚年。在L.van貝多芬之後象勃拉姆斯那樣專心收集並研究改編民歌的作曲傢是不多見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說:“民歌──是我的理想。”他晚年最後完成的7冊《德意志民歌集》(1894),是他對德奧民間音樂文化研究的重大貢獻。

  勃拉姆斯的創作和生活是與19世紀下半葉極其復雜矛盾的德奧現實相聯系的,盡管時代和階級給他的創作帶來局限,但他仍能在這種情況下繼承古典傳統,汲取浪漫主義精華,寫出有創造性的、有個性的、表達瞭強烈民族情感和愛國思想的優秀作品,並成為19世紀下半葉德國音樂文化中的一位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