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立在四川省成都市。1905年創辦,最初稱為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四川省通省師範學堂和五大專門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四川高等學校、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和國學、法政、外國語、工業、農業專門學校。1926年前後,演變為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1931年這三所大學合併定名為國立四川大學,設有3個學院11個系2個專修科。抗日戰爭時期,於1939年遷往峨眉山麓,1943年遷至現址。1949年底,學校有6個學院25個系2個研究所所。

四川大學具有現代化設備的外語教學樓

  四川大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朱德、郭沫若、巴金等早年曾在此就讀。吳玉章和張瀾曾擔任校長。惲代英等曾在校讀書和任教。辛亥革命時期,在推翻清王朝的鬥爭中,許多校友作出瞭自己的貢獻。1919年“五四”時期,學校前身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是當時四川學生運動的主要中心。20年代中期,學校即成立瞭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30年代後期,黨的組織已發展為總支部,並在四川學生中首先響應“一二·九”運動,推動四川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40年代後期,在四川地區掀起波瀾壯闊的學生運動,有力地配合瞭解放戰爭。

  1949年以後,學校繼承和發揚瞭學風樸實、治學嚴謹的優良傳統,在教學和科研上充分考慮國傢需要,同時重視對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民族、社會、宗教和著名人物的研究,以及對與西南地區毗鄰的南亞諸國的研究,逐漸形成瞭一批重點學科。學校在社會科學方面,既重視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又註意理論和現狀的探討,1977年以來已出版瞭100多部專著。在自然科學方面,既重視基礎理論,又重視應用科學,1977~1983年,學校有76個自然科學項目獲得重大科技成果獎。

  1949~1983年,學校為國傢培養瞭24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1984年,學校設14個系(31個專業):中文系、歷史系、外文系、法律系、哲學系、經濟系、國民經濟管理學系、圖書及情報科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無線電系、計算機科學系。有33個學科和專業招收研究生。本科生學制均為4年,研究生學制為2~3年。此外,學校還辦有夜大學、幹部專修班和各類進修班、培訓班等。1983—1984學年在校學生6500餘人(包括研究生228人);全校有教師、專職科技人員1584人,教師中有教授、副教授224人,講師802人。

  學校設有8個研究所: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數學研究所、南亞研究所、人口研究所、漢語言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另外各系還有一些獨立的研究室。教育部下達的專職科研人員編制是650人。

  學校圖書館藏書刊170多萬冊。學校還有較大型的歷史博物館、動植物標本室和分析測試中心。學校還擁有5臺加速器等設備。(見彩圖)

四川大學物理系的光學圖象彩色編碼裝置

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