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性。任何一種單一的能力都不足以使某種活動順利地進行,都需要多種能力的有機結合。比如,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力、判斷力、想像力和組織能力等是順利地從事教育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結合總稱為教育能力。

  能力的結構 任何一種活動的能力都有它自己的結構,如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就包括彈跳力、耐力、動作的協調、反應的速度等。人的軀體活動是在心理活動的調節節支配下進行的,因此,盡管心理能力不能代替軀體活動的能力,但兩者必須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地完成該種活動。能力可以區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等屬於一般能力,它們適合多種活動。而適合於某種專業活動要求的各種能力,如彩色鑒別能力、節奏感等,則屬於特殊能力。

  能力,有時是指一個人在當前發展階段上已經具有的現實的能力;有時指的則是,一個人在現有發展的條件下,經過進一步的學習和訓練而達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叫做潛能(capacity),也叫做能力傾向(aptitude)。它含有先天的因素。如語言、計數、藝術、音樂等能力的強弱與先天的因素有關。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傾向是有個別差異的。有人長於語言活動,而在計數活動中表現較差,有人則相反。一個人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傾向,即使是給以一定的學習和訓練,也難能有驚人的成就。反之如果具有這一方面的能力傾向,經過學習和訓練,就易於獲得優異的成績。瞭解學習的現實能力和認識其最近發展的可能性,並給予適當的訓練使之轉化成為實有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能力的形成 影響能力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乎遺傳與環境兩大因素。人生來具有的腦和感官的解剖結構的特點,特別是它的微觀結構和機能特點(神經活動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上的差別),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礎,稱為素質。構成能力差異的這種生理解剖上的特點,服從於普通的遺傳的規律。此外,環境對它也有一定的影響:胎兒、嬰兒或發育期兒童的腦的發展,不僅和母體的營養及出生後的營養是否充分合理有關,也和兒童周圍環境的刺激是否豐富適宜有關,而且兒童時期腦的可塑性很大,它的機能特點往往會在生活活動的過程中發生變化。可見,作為能力差異的物質基礎的素質,也不是由遺傳因子單獨決定的,而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

  人在早期生活階段中顯露出來的感覺分析器的高度感受性,是人具有某方面優異素質的標志。人的能力總是從事人的某個具體活動的能力,它是在人的社會生活與相應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作為從事某種專業活動(如音樂、美術、數學等)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有機結合和發展,則是在掌握社會歷史形成的有關的知識與技能的活動過程中實現的。總之,在能力形成的問題上,既不能否定個體的遺傳特性,也不能以現成的方式決定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人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們能力之間的差異,就是在各自的遺傳與環境這兩大因素的支配下,經由成熟與學習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

  關於遺傳與環境兩大因素對形成能力差異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心理學傢所關心的課題,並做瞭大量的研究。

  英國人類學傢F.高爾頓曾以傢譜分析法以及通過比較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的相似性來說明能力的遺傳性。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傢E.L.桑代克也做過雙生子的研究。此後數十年來,心理學傢們對兩類雙生子以及血緣關系親疏不同人們之間的智商相關做瞭大量研究。60年代有人總結瞭這些研究,認為血緣關系越近,智商相關越高,說明瞭遺傳的作用。但從無血緣關系而在一起撫養的人們智商有中度相關,異卵雙生子的智商相關高於普通的兄弟姐妹,異卵雙生子中同性別的智商相關高於不同性別的和分開扶養的同卵雙生子,普通的兄弟姐妹間的智商相關均低於一起撫養的同卵雙生子或普通的兄弟姐妹等現象,說明瞭環境的作用。關於父母的職業、傢庭的經濟、文化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優劣等與兒童智商的正相關,以及對長期孤兒院生活下低刺激環境與母性剝奪兒童的研究,證明瞭環境的重大作用。此外,近年來關於關鍵期的研究也進一步闡明瞭成熟與學習在能力發展中的交互作用。

  

參考書目

 〔蘇〕Б.М.捷普洛夫等著,孫曄等譯:《蘇聯心理科學》第二卷,科學出版社,北京,1963。

 〔美〕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譯:《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