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12月,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懷獲準創設於上海。招商、電報兩局歲捐銀十萬兩為經費。1897年4月8日開學,先設師範院,招生40名,兼習中西各學,要求以“明體達用,勤學善誨”為培養目標,合格者選為公學中院、上院教習,此為中國師範教育的開端。同年秋,又設外院(附屬小學堂),招生120名,年齡在10~18歲之間。1898年春,繼設中院(二等學堂),考選學生20名。1900年,續建上院(頭等學堂),實現瞭四院並設的計畫。其《章程》規劃瞭一種新的的學校制度:外、中、上三院學生各120名,每院學生按程度分4 班,每班30人,每年依次升一班,外院結業遞升中院,中院結業遞升上院,上院四年學成給予畢業文憑。三院相銜接的教育制度的實行,便成為中國近代大、中、小學三級制的雛型。公學為培養自強人才而設,其重點為上院。教育內容主要“以通達中國經史大義厚植根柢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傢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法國國政學堂之意。”為國傢培養內政、外交、理財三方面的人才。其後因隨政局的發展,辦學目標漸有變化,明顯表現在設科上。1901年設政治科,又設特班(以培訓應經濟科歲舉者),1906年春改政治科為商務科,同年秋又添設鐵路科,1907年夏停辦商務科,始成為專辦工科的大學。1908年秋添設電機科,1909年設船政科(後分離獨立設校),1912年改鐵路科為土木科,電機科為電氣機械科。1918 年增設鐵路管理科,1921年合並調整,專設機械科和電機科。其設科變化情況表明,在1907年前以培養政治經濟人才為主,1907年以後以培養工業交通人才為主。由於經費來自招商、電報兩局,兩局隸屬關系的變化,也影響學校而變更校名。1905年名為商部高等實業學堂,1906年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12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1年與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交通傳習所合並調整,始名為交通大學。該校經濟條件較優,設備也較其他工科大學完善。畢業生成績優異者,送往日本、比利時、英國和美國留學或實習。南洋公學曾造就瞭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對中國近現代工業交通的發展,作出瞭貢獻。

上海南洋公學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