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亦稱作“國學”、“國子學”,“言學以國子名,所謂國之貴遊子弟學焉”。西晉武帝咸寧四年 (278),針對晉初太學生“既多猥雜”,為瞭“殊其士庶,異其貴賤”,故於太學之外另設國子學。北齊改為國子寺,隋煬帝始改為國子監。唐宋時,國子監作為國傢教育管理機構,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稱國子監。明清國子監兼具國傢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兩重性質。明朝國子監規模宏大,分南北兩監,一在南京,一一在北京。南監建於洪武十五年(1382),規制尤盛,“延袤十裡,燈火相輝。規制之備,人文之盛,自有成均,未之嘗聞也。”清朝國子監沿襲明制,“設六堂為講肄之所”,“六堂講師,極一時之選”,“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後逐步衰敗,成瞭科舉的附庸,形同虛設。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學部,國子監遂廢。

北京清代國子監辟雍舊址

  在監讀書的生徒稱監生、太學生或國子生。歷代對生徒入學的資格 、來源和名額都有不同的規定 。唐代“國子學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勛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為之”。宋代“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孫為之”。明朝規定“凡國學生員,一品至九品文武官員子孫弟侄,年一十二歲以上者充補,以一百名為額。民間俊秀年一十五歲以上,能通四書大義,願入國學者中書省聞奏入學,以五十名額。”學生來源則有舉監、貢監、蔭監和例監。清代監生身份品級與明朝差不多,但成分更為復雜,“生徒有貢有監。貢生凡六,曰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監生凡四,曰恩監、蔭監、優監、例監。通謂之國子監生”。從“例監”、“例貢”看來,明清兩代可以用錢買得國子監生的資格身份。監生入學常有一定的儀式。有些朝代規定生徒入監時要行束脩之禮。如唐代規定監生入學時要舉行敬獻束脩之禮的隆重儀式,由生徒自動敬贈絹三匹,其中三分送博士,二分與助教。監生可以在監內寄宿,發給膏火,供給膳食,享有免役權利。明朝監生的生活待遇較為優厚。除瞭政府“廣為號舍以居之,厚其衣食而養之”外,明太祖還親自欽定監生統一服裝──“襴衫”,逢節令賜以“節錢”;有傢眷的特許帶傢眷入學,每月支糧六鬥。有時皇帝還特賜佈帛給傢長或妻子。例如,洪武十二年賜諸生父母帛各四匹。洪武三十年,賜監生傢屬每人兩尺夏佈。

  總管監務的頭領稱國子祭酒或判監事。教官名稱和編制數量歷代不同。唐代設“國子監博士五人”。“助教五人,掌佐博士分經教授。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宋初設直講八人,專任教授。元豐以後,改變章程,設祭酒一人,總管監務,下設司業、參承、主簿各一人。明朝國子監設祭酒一人,從四品;司業一人,正六品;監丞一人,正八品;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典簿一人,俱從八品;學正十人,正九品;學錄七人,典籍一人,俱從九品。國子祭酒、司業、博士要由“當代學行卓異之名儒”充當。如唐代的韓愈、孔穎達,宋代的(程顥、程頤)、胡瑗,明朝的宋訥、李時勉、陳敬業,清代的孔尚任等,皆是在國衛監、國子學執教任職的一代名儒。歷代統治者對他們都給予優厚的待遇。如洪武四年(1371)中書省戶部定文武官祿為:國子祭酒270石,司業180石,博士80石,典簿70石,助教65石,學正60石,學錄50石。另外還有其他賞賜。

  為瞭培養封建社會的“文武之材”,俾“能出入將相,安定社稷”,歷代統治者規定五經或四書為國子監的主要教材。唐代生徒修“大經”(《禮記·春秋左氏傳》)、“中經”(《詩》、《周禮》、《儀禮》)和“小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兼習時務策、《論語》和《孝經》。宋代習四書、五經。明太祖聖諭定“以孔子所定經書誨諸生”,下令刪除孟子一書中有關民貴君輕等思想的論述85條,規定所刪條文“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另欽定170多條的孟子節文刻板頒行國子監等學校。清朝監生每日功課仍是四書、五經、性理、習字。乾隆二年,曾命“仿宋儒胡瑗經義齋、治事齋法,嚴課諸生”。

  歷代統治者對國子監的管理都很嚴格,頒行各種管理制度,包括考試升降制度和放假制度。唐朝對博士、助教的職責都有明確的規定;國子生的考試制度和放假辦法一如太學生(見太學)。明朝依文化程度高低,把國子監分為正義、崇志、廣業、修道、誠心、率性等六齋,以率性程度最高。每季試3次,一年內積滿8分為合格;一年半後分別升齋;肄業期滿即分派到各衙門實習。據《明會典》所載,令國子監分撥在京各衙門,歷練事務3個月,考核引奏;勤謹的送吏部附選,仍令歷事,遇有缺官,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歷練;才力不及的,送還國子監讀書;奸懶的發充下吏。監生坐堂期間,管理極嚴。明朝政府訂頒瞭56條監規,嚴禁各種越軌言行,違者“定將犯人杖一百,發雲南地面充軍”。清政府於順治初頒佈瞭監規18條,嚴禁監生“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違者聽提調官治罪”。這是封建專制政治在教育上的反映。

  國子監在加強學校管理、培養文武官吏、造就各種高級專門人材、繁榮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納育各國留學生、促進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等,都起瞭積極的作用。(見彩圖)

北京國子監內的辟雍

北京國子監內的太學匾牌

北京成賢街(明清修建的國子監、孔廟在此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