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指以斯巴達和雅典為代表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包括希臘半島和其附近的一些島嶼。西元前8~前6世紀,希臘氏族制度解體,產生許多奴隸制城邦,其中最強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西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波斯戰爭以希臘獲勝宣告結束後,希臘的國際交往頻繁,海外貿易增長,特別是同西亞、北非各文明古國的接觸更日益加強,希臘經濟進入繁榮時期。經濟的繁榮促進瞭希臘古典文化的興盛和繁榮,文學、藝術、哲學、史學都有瞭相當可觀的發展。與此同時,古代希臘的教育,也得得以發展起來。

  古希臘的教育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而奴隸無權享受的。由於各城邦的經濟、政治狀況不同,因而教育體制也彼此各異。雅典和斯巴達的教育體制代表瞭兩種不同的類型,其區別是:①就政府對教育的態度而言,以農業為主,行奴隸主階級專制政治的斯巴達,采取嚴格的集權領導,把兒童視為國有,由國傢在兒童出生時進行體檢,強健者留,殘弱者葬,政府官員及社會成年人對青少年履行監管,青少年必須遵從,教育開支由國傢負擔,青少年免費接受教育。而商業發達,行奴隸主階級民主政治的雅典,對教育則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視為傢庭的職責,把為子擇校視為傢長的任務,把交納教育用費視為傢庭應盡的義務。②就培養目標而言,斯巴達統治者對內施行酷政,對外禦防侵略,以訓練勇敢善戰的士兵為主,女子同樣要強身習武,使其能生育健康子女,兼在戰時承擔衛國之事。雅典為使奴隸主子弟有條件參加政治和經營貿易,則竭力造就身強體壯、品德優良、多才善辯而具有文化修養的和諧發展的人,即公民。③就教育機構而言,斯巴達為鍛煉戰士,由國傢為7~18歲的男兒設立教練所,為18歲以上的男兒設立青年軍訓團,借軍事編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則由私人設置多種類型的學校,如文法學校、音樂學校、修辭學校以及哲學傢的學園,程度不齊,流派較多,任人選擇就學,政府不求劃一。④就課程而言,斯巴達的教練所和軍訓團以體育鍛煉和軍事訓練為主。雅典則於體育習武之外,著重文化知識的傳授,修辭學校和哲學傢的學園提倡水平較高的理論科目的講述和爭辯。⑤就教育方法而言,斯巴達強調要服從師訓、刻苦習練。雅典則對啟發誘導比較重視。⑥就師資隊伍而言,斯巴達的教練所和軍訓團皆由斯巴達奴隸主階級的成員負責教育工作,同時由執政官予以訓誡。雅典則除本國的統治階級成員任教外,來自國外的智者充任教師者為數眾多,延攬人才不限國籍(見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古希臘的許多學者通過教育實踐產生瞭較為系統的教育理論。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的雅典,政治的民主促成瞭學派的爭鳴。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哲學傢不但設校教徒,而且闡明其教育學說,發表教育論著。智者派也根據獨特的教育活動而持有新穎的教育見解。這些教育的學說和理論成為古希臘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古希臘的文化和教育的影響很大。從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開始東侵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滅亡埃及止,史稱希臘化時期。希臘文化傳播到歐、亞、非三洲的許多地區。希臘化過程是古代西方和古代東方文化的一次大規模的接觸與融合。希臘雅典式的學校教育制度被廣泛移植到埃及、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印度和西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過希臘文化的影響。古羅馬的希臘化過程開始得更早,逐漸形成瞭具有世界影響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這對後世教育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