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1959年開始在冀東皮影戲音樂唱腔基礎上,結合戲曲表演藝術發展為戲曲,因源出河北省唐山一帶,故名唐劇。冀東皮影習慣上有“灤州影”或“樂亭影”之稱,歷史悠久,以唱見長,不僅在冀東地區傢喻戶曉,而且在東北各地也頗為流行。解放戰爭時期,冀東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採用皮影唱腔創作演出瞭《曹大嫂得槍》等新秧歌劇。1949年以後,皮影調小合唱、小歌劇,在業餘文藝舞臺上仍受到廣大群眾歡迎。1960年初,在唐山市戲曲學校開設瞭唐劇班。試排瞭《看傢書》和《金魚記》。。1962年,唐劇班改屬河北省戲曲學校,為唐劇科。1966年初,由第一期畢業生組成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即唐山市實驗唐劇團。

  唐劇唱腔音域寬廣,從板式上,分為一板三眼的頭性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有板無眼的三性板,無板無眼的散板。從調式結構上,基本以旦、生為界,分為兩大類。從表現功能上,分為五大腔:有長於表現委婉抒情、寫景敘事的平調,長於表現喜悅、歡快的花調,長於表現深沉思慕的河東調,長於表現聲淚俱下、悲慟欲絕的悲調,以及長於表現激越之情的吟腔。另外還有因唱詞結構、字韻不同而得名的“三趕七”(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硬轍”(上平下仄)等。唐劇的伴奏,以四胡為主奏樂器,依照不同劇目的需要,配以相適應的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演奏起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唐劇從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已上演瞭近60個傳統戲和現代戲,影響較大的有《斷橋》、《血滌鴛鴦劍》以及《紅雲崖》、《迎風飛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