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對戲曲演出用的地毯的一種稱謂。《風俗通》:“織毛褥謂之氍毹。”古人席地而坐,氍毹原是坐具。古樂府《隴西行》:“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作為戲曲起源之一的歌舞,早已採用在地毯上表演的方式。唐時稱歌舞用的地毯為“錦筵”。白居易《柘枝妓》:“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舞者上場之前,先要把折迭合攏的錦筵在平地上鋪開。因錦筵多用於舞蹈,故又名“舞筵”。唐時舞筵多為絲織品,文彩華美。王建《宮詞》:“玉簫改調箏移柱,催換紅羅繡舞筵。”戲曲運用的氍毹,就是舞舞筵的延續。明刻楊定見本《忠義水滸傳》中有一幅插圖,畫宋代教坊伶人在禦前承應演出雜劇、歌舞,就鋪上瞭氍毹。明刻本《金瓶梅詞話》中有幅插圖,畫海鹽腔藝人在廳堂的宴席之前演出《玉環記》,也鋪瞭一塊氍毹。一些有條件的戲班,即使在廟臺、草臺或廣場上演出,也大都要鋪地毯。這有幾種作用:①氍毹一般為毛織物,較厚,可以減少地面的硬度,有利於表演;②可以保護行頭;③在廣場空地上或在宴席前方丈之地演出,可借以確定表演區;④氍毹以紅色為多,且有圖案,對演區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因為氍毹同戲曲關系密切,所以藝人們常把演劇稱之為“紅氍毹上生活”。

明刻楊定見本《忠義水滸傳》插圖──選自《水滸傳插圖》

明刻本《金瓶梅詞話》插圖──選自《中國版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