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

  京劇演員,工花臉。北京人,為名淨裘桂仙次子。裘桂仙是何桂山弟子,兼受穆鳳山影響,長期與餘叔巖、言菊朋合作,以演銅錘花臉著稱。裘盛戎自幼從父學藝,1928年入富連成社坐科,受業於蕭長華、葉福海、王連平、孫盛文等。1934年出科科,搭班演戲。20世紀40年代後期自己挑班,以花臉為主角演大軸,為金少山以後的第一人。50年代,北京京劇團成立,任副團長,長期與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李多奎等合作。

  裘盛戎繼承傢學,在唱功方面有獨到建樹,世稱“裘派”。他所創的唱腔繼承瞭凈腳傳統唱腔雄渾豪放的風格,又融合瞭老生、青衣唱腔中低回婉轉的抒情特色,形成韻味醇厚,含蓄細膩的獨特風格,把花臉唱腔推到瞭新的境界。他的嗓音雖不及名凈金少山那樣聲若洪鐘,但善於揚長避短,刻意求精。他註重發聲的寬窄、高低、強弱、剛柔等變化,講求氣口、尺寸、潤腔等演唱技巧,唱來不僅縈曳動聽,感情色彩也十分鮮明豐富。為瞭刻畫人物,以聲傳情,他成功地設計瞭不少出口驚人的高腔,如《盜禦馬》中“飲罷瞭杯中酒換衣前往”的“杯”字,《大保國》中“功勞簿無有國太的令尊”的“無”字等。在《姚期》中,當演至姚期得知兒子姚剛用石鎖打死國丈以後,他在唱腔中運用滑音、顫音、哭音等多種藝術處理,細膩地表現出姚期驚、懼、恨、哀的復雜心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裘盛戎還成功地創造瞭不少新腔,如《趙氏孤兒》中魏絳所唱〔漢調二簧原板〕、《將相和》和《除三害》的一些唱段等。在做功方面,裘盛戎博采金少山、侯喜瑞等流派的長處,深受麒派表演藝術的影響,工架穩健嚴謹、剛柔相濟,動作灑脫大方、節奏鮮明。他演不同人物時,揣度情理,采用瞭不同的步法,更能利用髯口的撕、推、攏、托、甩和水袖的舞動,著力表現人物情感的變化。裘盛戎能戲很多,如《盜禦馬》、《取洛陽》、《打嚴嵩》、《鎖五龍》、《斷密澗》、《禦果園》、《白良關》、《除三害》、《打黃蓋》、《龍鳳閣》等。特別是他演的姚期(全本《姚期》)、包拯(《鍘美案》、《赤桑鎮》、《打龍袍》等)、廉頗(《將相和》)、魏絳(《趙氏孤兒》)最為成功。在現代戲《雪花飄》、《杜鵑山》中,對花臉行當的表演,又有所突破和創造,取得瞭可貴的經驗。他還參加瞭影片《群英會》、《鍘美案》的拍攝。傳人有方榮翔等。

裘盛戎在《鍘美案》中飾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