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又名“海南戲”。流行於廣東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部分地區,東南亞部分華僑聚居地也曾有演出。瓊劇前身是“土劇”,初從閩南、潮汕一帶傳入海南島,所唱聲腔源出弋陽腔,高亢激越,一唱眾和。之後,又吸收瞭海南民歌小調和“歌舞八音”等樂曲,發展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戲曲劇種。因其流動中心在古稱瓊州的海南島瓊山縣一帶,故定名為瓊劇。

《狗銜金釵》劇照

  瓊劇與梨園戲、潮劇、正音戲等劇種都有淵源關系。特別是清咸豐、光緒年間,粵劇盛行於廣州、香港一帶,瓊劇藝人紛紛仿效,加上粵劇藝人也陸續來海南演出並開館傳藝,逐漸將“梆簧”聲腔傳入海南,並為瓊劇所吸收,從而在劇目、表演、音樂等方面引起瞭較大的變革,使瓊劇一度出現繁盛局面,職業班社紛紛建立,僅文武大班就有瓊順、彩文、福光等十多班。五四運動以後,瓊劇唱腔逐漸改以“梆簧”為主,同時又受新劇(文明戲)影響,不但編演瞭頌揚愛國精神的《正氣歌》、《木蘭從軍》等歷史戲,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成立瞭瓊崖土戲改良社,編演瞭如《省港大罷工》、《新舊婚姻》、《救國運動》等反映人民革命鬥爭生活的時裝新戲。在音樂上創造瞭三七、中板、二字板等板式唱腔,舞臺美術也進行瞭革新。但在1929年後,曾一度受商業化傾向的影響而漸趨衰落,到瞭抗日戰爭期間,更加一蹶不振,有的班社流亡海外,藝人星散,島上隻剩一個大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又陸續組成20多個專業劇團,並於1959年成立瞭廣東瓊劇院。

  瓊劇唱腔結構原屬曲牌聯套體,有滾唱和幫腔。後逐步改以板式變化體為主,計有中板、程途、苦嘆、腔類、專腔專用5類共39種。文戲以中板為主腔,又有正線、反線、外線、內線和中、慢、快、散等變化。由於各調多吸收瞭部分海南民歌加以變革,故均具海島特色。伴奏樂器以竹胡、二胡、二弦、大小嗩吶和管為主。打擊樂器有花鼓、戰鼓、群子鼓、子鼓、雙面子鼓、高邊鑼、京鑼、蘇鑼、文鑼、小圈鑼、鐃鈸、梆板等30多種。腳色行當分正生、貼生、小孩生;正旦、貼旦、花旦、彩旦、媽旦、夫人旦、武旦、弓馬旦;正武、貼武、三武;文雜仔、武雜仔;大凈、二凈;花生(文醜)、武醜、花生雜和雜經頭、四大金剛(武手下)。旦和凈唱假聲,其他唱真聲。傳統劇目有《槐蔭記》、《白兔記》、《破窯記》、《古城會》、《十字坡》、《戰宛城》、《狗銜金釵》以及《空谷蘭》、《斷腸草》、《啼笑因緣》、《秋瑾殉國》等。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傳統戲《張文秀》、《烏鴉戲鳳》、《三上公堂》和現代戲《紅色娘子軍》、《石井村》等及已經攝制成影片的《紅葉題詩》。名演員有吳發鳳、張祿金、張賽蛟、雙鳳蘭、陳成桂、王玉剛、陳俊彩、鄭長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