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俗稱花臉。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誌,音色宏亮寬闊,演唱風格粗壯渾厚,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表現性格氣質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張飛和曹操等即為淨扮。是戲曲舞臺上具有獨特風格的性格造型。

  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始用淨的名目,一般認為是從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副淨演變而來。宋雜劇、金院本的副淨是以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特徵的喜劇腳色。南戲和北雜劇的淨,一方面繼承瞭副淨的喜劇表演傳統,同時時也開始向表現正劇人物轉化,因而出現瞭分化的趨勢。它們實際上已包容著這兩種不同表演風格的人物形象:一類是喜劇性的,其中大量的是被批判或被嘲諷的反面人物,如南戲《小孫屠》的朱令史、《琵琶記》的拐兒,雜劇中的許多權豪勢要、貪官污吏、流氓潑皮等,表演上帶有濃厚的滑稽調笑成分;正面人物的喜劇色彩則常常表現為性格的幽默和詼諧,如南戲《荊釵記》的鄧謙、雜劇《風雨象生貨郎旦》的貨郎張堢古。除此之外,不少場合還留有副凈的單純插科打諢的痕跡。另一類是正劇性的,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如雜劇《尉遲恭單鞭奪槊》的尉遲恭、《都孔目風雨還牢末》的李得(即李逵);反面人物如雜劇《趙氏孤兒大報讎(仇)》的屠岸賈、《龐涓夜走馬陵道》的龐涓,南戲《荊釵記》的萬俟、《拜月亭記》的聶古丞相等。這些人物雖然都由凈扮,但已排除瞭滑稽調笑的成分,並且開創瞭運用特殊造型手段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先例,如《單鞭奪槊》對尉遲恭的描述:“若非真武臨凡世,便應黑煞下天臺”,“則聽的語如鐘,喝一聲響亮春雷動”,說明尉遲恭的形象要勾黑臉,用宏亮的寬嗓。明中葉以後,傳奇作品創造瞭大批具有獨特性格氣質的人物形象,有的嗚咽叱吒、氣勢磅礴(如《千金記》的項羽、《宵光劍》的鐵勒奴),有的詭譎奸詐、兇殘暴戾(如《鳴鳳記》的嚴嵩、《精忠記》的秦檜、《紅梅記》的賈似道),都要求在形象塑造上有鮮明的表現;傳奇作品中還有很多與北雜劇一脈相承、同樣具有獨特氣質的人物如關羽、張飛、包拯、李逵等,原來因受雜劇“一人主唱”形式的限制,隻能由正末或外扮演,為瞭突出其性格氣質的特點,也要求在表演的性格化程度上有所提高。這兩類人物形象推動瞭凈的表演在前人開創的基礎上進一步分化。王載揚《菊莊新話》記清初“村優凈色”陳明智的事跡時提到:“凡為凈者,類必宏嗓、蔚跂者為之。”陳明智演《千金記》的項羽,“蘸粉墨為黑面”,“振臂登場,龍跳虎躍”,“聳喉高歌,聲出鉦鼓鐃角上”(焦循《劇說》),就反映瞭這一時期凈行表演的嶄新面貌。到清代中葉昆山腔表演藝術發展的成熟期,凈扮的人物范圍及其藝術特點漸趨穩定,凈、醜明確分工,形成瞭大面(凈)、二面(副或付)、三面(醜)三個行當。(見《揚州畫舫錄》)大面的出現標志著凈的正劇化,喜劇性人物則歸入付和醜扮,大面中又有紅面、黑面和白面之分。李鬥《揚州畫舫錄》記大面演員周德敷“以紅、黑面,笑、叫、跳擅場。笑如《宵光劍》鐵勒奴,叫如《千金記》楚霸王,跳如《西川圖》張將軍”;白面演員馬文觀以扮演《鳴鳳記·河套》的嚴嵩、《荊釵記·參相》的萬俟等擅場,並把白面的特點概括為“聲音氣局,必極其勝,沉雄之氣寓於嬉笑怒罵者,均於粉光中透出”,據此可知大面扮演的人物類型及其表演特色。與昆山腔同時流傳的弋陽諸腔的凈,由於傳奇劇本可以互相改調而歌,在藝術交流中也經歷瞭大致相同的道路,並以黑面形象的獨特創造與昆山腔的凈腳表演相媲美。花部勃興後,特別是京劇形成以後,對凈的表演藝術進行瞭更多的磨練和提高,扮演人物的范圍不斷擴大,藝術上更為豐富和圓熟,這又引起瞭凈腳內部各行腳色的新的分化和融合,繁衍出眾多的分支。由於各個劇種的分行方法和習慣不盡相同,因而在具體名目上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現象,如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大致可歸納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大支系;二花臉中又有武花臉、油花臉等若幹分支:

凈(裘桂仙在《草橋關》中飾姚期)

  大花臉 以唱功為主。京劇又稱銅錘或黑頭,即因《龍鳳閣》的徐延昭常常手捧禦賜銅錘、包拯須勾黑色臉譜,兩者都以唱功為主而得此名,後來成為多數劇種對唱功花臉的別稱。扮演的人物尚有《草橋關》的銚(姚)期、《禦果園》的尉遲恭、《將相和》的廉頗等,多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氣度恢宏取勝;唱、念、做派要求雄渾、凝重。大花臉在很多劇種中稱凈或正凈、大凈。

  二花臉 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故京劇又稱架子花臉。漢、粵、湘劇等稱雜。多扮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盜禦馬》的竇爾墩、《取洛陽》的馬武以及魯智深、張飛、李逵等。唱念中有時夾用炸音,以點染特定人物的威勢和性格的剛烈。京劇中奸雄佞幸一類人物例由架子花臉扮演,為抹粉白臉的角色,曹操就是這一類型中的代表性形象;其他劇種中多歸白臉(粉臉)扮,不稱架子花臉。川劇、湘劇等另有草鞋花臉一類,亦為二花臉的一支,多扮傳奇英雄或性格強悍的人物,如《蘆花蕩》的張飛、《水淹七軍》的龐德、《春秋配·砸澗》的侯尚官等。因須穿草鞋,故名。

  武花臉 即武凈,以武功為主,為二花臉的一支,故京劇又稱武二花。分兩類:一類重把子工架,扮演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嘉興府》的鮑自安;一類重跌撲摔打,多扮交戰雙方的下手或戰敗的一方,須摔“搶背”或“錁子”等,故又稱摔打花臉。以京劇為例,《戰宛城》有三個凈扮的人物,其中曹操為架子花臉,典韋為武花臉,許褚為摔打花臉;《牛皋下書·挑滑車》的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兀術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油花臉 俗稱毛凈。多用墊胸、假臀等塑形紮扮(叫做紮判),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獷而嫵媚多姿為其特點;有時用噴火,耍牙等特技。源於昆曲,《天下樂·嫁妹》的鐘馗即油花臉的代表性形象。京劇受昆曲影響亦有此類角色,如《鬧天宮》的巨靈神、《單刀會》的周倉等,但不另分油花臉一行,而由架子花臉或武花臉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