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電影攝影機把人(包括運動著的人)或物的影像連續記錄在電影膠片上的過程。電影攝影作為藝術創作與技術控制的高層次的綜合,既須充分註意劇本內容與造型的要求,密切與編劇、導演、美工、照明等創作人員切磋,確定攝影畫面的基調與藝術處理;又須對攝影設備、器材的技術性能有充分瞭解,對攝影過程中任何影響膠片密度、影調(色調)的技術條件有足夠的估計、判斷和掌握。

  電影攝影的完整技術過程應包括:①拍攝過程,即根據影片內容及導演創作要求對畫畫面進行攝影的技術與技巧處理的過程。②洗印過程,即對底片、正片進行技術加工,也是對拍攝結果的再現、修正、調節的過程。③放映過程,亦即把拍攝洗印的拷貝給觀眾檢驗、觀看的過程。狹義的電影攝影,是指拍攝過程,即記錄影像的過程。

  拍攝 拍攝過程中最重要的器材是電影攝影機。現代電影攝影機的畫面穩定性很高,可達0.008毫米,噪聲水平也降低至27~28分貝,一般都配備焦距長短不同的系列化攝影物鏡或變焦物鏡。攝影物鏡的分辨率和納光性能也在不斷提高。

  電影攝影機的曝光時間(t)取決於攝影頻率(n)即每秒拍攝的畫幅數和光閘的開度(д)。 即

式中 θ為每拍攝一個畫幅時光閘旋轉的角度,一般為360°。電影攝影中,光閘開度可以改變時,攝影曝光時間即可調整。

  在現代電影攝影機上,采用反光光閘,以便當其切斷投射到膠片上的光量、換幅時,把光線反射到取景器中,供選景、校距用。

  電影攝影為實現逐幅、連續拍攝,采用的驅動設備有3種類型:①發條驅動。隻用於輕型手提式電影攝影機,且不適於拍攝時間較長的電影鏡頭(畫面),而且在滿條和泄條後期的實際轉速有明顯差別,影響動作效果和攝影曝光時間。②直流電機驅動。是當前廣泛應用的驅動設備,采用晶體穩速電機作為驅動設備,適於拍攝時間較長的電影鏡頭(畫面),轉速均勻,不影響電影畫面的動作(或活動)效果及攝影曝光時間。③三相同步電動機驅動。它能使電影攝影機攝影頻率基本保持每秒24幅,是保證畫面穩定的重要條件,因而是同期錄不可缺少的驅動設備。三相同步電機的電源一般是220伏(或110伏),50赫,電動機本身的轉速一般為每分鐘1500轉或每分鐘3000轉,經降速齒輪後,輸出軸轉速為每分鐘1440轉,以保證攝影頻率為每秒24幅。

  攝影頻率涉及到影像所形成的活動感覺、影像的清晰程度和聲音質量。每秒16幅的攝影頻率,加上放映時遮光器的增閃,就可以實現連續活動的良好感覺。無聲片時期的攝影、放映頻率定為每秒16幅,有聲電影時期,為瞭錄、還音頻為9000赫的聲音,以提高影片的聲音質量,需要加長影片上聲帶的長度,為此而把攝影(畫幅)頻率和放映頻率提高到每秒24幅。

  根據上述有聲影片的頻率和35毫米影片畫幅尺寸的大小,按照中國法定計量單位規定的長度單位“米”來考慮,每秒耗片長度為0.456米(每米容納52.6個畫幅),每10秒耗片約為4.56米;而16毫米有聲影片每秒耗片長度為0.182米(每米容納131.25個畫幅),每10秒耗片長度為1.828米,每分耗片長度為10.972米。

  畫幅寬高比,從電影發明到近代攝影,經歷瞭種種變化。最早作為標準確定下來的攝影畫幅尺寸為24:18毫米,這是35毫米無聲影片所采用的畫幅尺寸,其寬高比為4:3,或稱1.33:1。而現代有聲電影廣泛應用的畫幅尺寸及寬高比是:

    21.95:16.00(毫米)    1.37:1

    21.95:12.42(毫米)    1.66:1

    21.95:11.77(毫米)    1.75:1

    21.95:11.15(毫米)    1.85:1

  采用變形攝影物鏡或變形套鏡攝制的寬銀幕電影,畫面的寬高比可達2.35:1或2.55:1。

  電影畫面對拍攝操作技術的要求,雖無一定之規,但正常操作幾乎都應做到:平、準、穩、勻;在實踐中有時也用正常操作的變異來達到一定的創作要求。

  平,是指攝影畫面,特別是有直立物體的畫面都應保持水平。實現這一要求可以借助機身上或支架上的水平儀來進行檢查、校準。

  準,首先是指取景準確,特別是運動攝影的終止畫面,務必做到范圍準確。其次是保證影像清晰,起碼要做到校距準確。運動攝影,要按照“趕前不趕後”的原則,把攝影機上的距離標尺校準到被攝體即將處在的物距上,還應準確選擇攝影機的運動(推、拉、跟、搖)速度。

  穩,無論是固定拍攝或是運動攝影,都應當保持畫面穩定,避免抖動。實現這一要求,既應註意攝影機機械性能正常,也要做到拍攝操作正確,還要保持支架、移動、升降等攝影輔助設備性能良好與使用得當。

  勻,這是對運動攝影的共同要求:攝影機運動節奏要均勻,攝影機起動之後與停止運動之前的運動速率應和緩;伴隨運動攝影時,攝影機與運動對象應同步。

  電影攝影曝光是技術處理與技術控制的關鍵,是以景物亮度 (B)(或景物所接受的照度)與膠片的感光度(s)為依據,對調節曝光時間(t)的機件和調節膠片上的平均照度的光孔號碼(N,又稱光圈系數)實行的綜合控制。曝光的依據和曝光的途徑體現在攝影曝光推算表格、旋盤上的組合關系是:

攝影曝光的恰當實現,取決於對光強的正確掌握和對膠片 感光度的準確控制。對光強的掌握經歷瞭估計光源條件(如把外景照明分為“強烈晝光”、“日光朦朧”、“亮雲遮日”、“濃雲晦暗”;把內景分為“窗面大小”、“離窗遠近”)和環境因素(如景物處“蔽蔭下”,還是在“開敞”條件下)之後,從1928年光電元件開始用於光度計量之後,由主觀估計,進入瞭客觀光度計量。各國相繼產生瞭多種類型的計量照度、計量亮度以及照度、亮度兼用的曝光計。微電子技術成功地應用於曝光計量之後,直接在曝光計的液晶板上多方面地顯示曝光控制的各種參數。

  照明 是電影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上,照明手段可以強調畫面的某一部分或造成特定的明暗效果,達到烘托、渲染、褒貶等目的;在技術上,它可以滿足電影攝影機(特別是各類鏡頭)和膠片的技術要求。近幾十年來,照明在技術上的進步,主要表現在電影光源和電影燈具品種與性能的發展上。

  電影攝影還涉及片型體系,包括35毫米電影攝影、16毫米電影攝影、70(65)毫米電影攝影、全景或環幕電影攝影以及其他特殊片型的攝影。在現代電影攝影中,越來越重視各片型的轉換,以擴大發行放映的渠道。

  洗印 電影攝影曝光準確控制的體現是底片上的密度、影調的適中。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準確控制負片的洗印加工,特別是負片顯影。電影負片的顯影可以通過對顯影液成分、顯影溫度、顯影時間、顯影液的循環及補充實行嚴格的定量測定和控制來保證攝影畫面的技術質量與藝術效果(見電影洗印)。

  放映 電影放映過程是電影藝術創作與技術控制的成果與觀眾見面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具體條件──如電影放映機(特別是放映鏡頭)、銀幕和放映場所的光學條件,不僅直接影響觀看到的畫面的藝術效果與技術質量,而且是拍攝過程與洗印過程中,在進行造型藝術處理與技術控制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