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莫裡茲

  匈牙利小說傢。1879年7月2日生於貧苦的農民傢庭。自幼跟隨父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899年進德佈勒森神學院學習,不久轉學法律。1903至1909年在佈達佩斯《新聞報》當編輯。1908年參加進步文學團體“西方社”,,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和詩人奧第·安德萊的影響。1918至1919年參加匈牙利相繼發生的兩次革命,蘇維埃共和國期間為作傢執行委員會委員。蘇維埃共和國失敗後,思想上曾一度陷入苦悶。1929年與巴比契合編《西方》雜志。曾與3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作傢合作。

  莫裡茲在大學時代開始寫作。1908年在《西方》上發表短篇小說《七個銅板》,以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轟動文壇。191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窮人》,是當時反戰小說的名篇。長篇小說《純金》(1910)和《在上帝的背後》(1911),取材於農村和小城鎮的生活,描寫一生懷著善良願望的人怎樣被停滯僵化的舊秩序所埋沒。1917年發表的小說《火炬》,描寫一個有志於改革社會的青年牧師怎樣被周圍的習慣勢力所同化。他在20年代初期創作的小說,反映瞭作者在蘇維埃共和國失敗後遭受迫害的悲憤心情。例如《一生做個好人》(1920),描寫一個純樸善良的小學生遭受凌辱而始終不屈的故事。長篇三部曲《愛爾德伊》(《特蘭西瓦尼亞》)(1922~1935),取材於17世紀愛爾德伊公國的歷史,塑造瞭兩種典型的政治傢形象,提出如何治理國傢的問題。他的長篇小說《通宵達旦》(1926)、《老爺的狂歡》(1928)和《親戚》(1930),深刻地揭露瞭上層社會的貪贓枉法和醉生夢死的生活;其中以《親戚》最為突出,它描寫一個檢察長最初立意清廉奉公,後來終於貪污腐化,以致自殺。

  30年代匈牙利經濟危機時期,莫裡茲受工農大眾反抗鬥爭的激勵,在創作上有瞭新的發展,描寫瞭農民的生活和他們的反抗。1932年發表小說《幸福的人》,作者以一個在命運擺佈下逆來順受的善良青年農民形象,批判瞭資本主義社會。長篇小說《山盜》(1936)描寫一個被生活所逼的農民搶劫伯爵的錢財後帶領一批人去尋找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長篇歷史小說《羅饒·山多爾》(1940~1942)描寫1838至1849年間的匈牙利農民起義,分為《羅饒·山多爾躍馬揚鞭》和《羅饒·山多爾皺起眉頭》兩部,第3部因作者突然逝世而未完成。作者通過對農民起義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描寫,企圖闡述國傢的繁榮和民族的獨立隻能建立在關心人民命運、充分依靠人民力量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