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即時辨識技術(見系統辨識)自動校正系統特性的適應控制系統。自校正調節器被用於控制帶未知常參數或慢時變參數的系統,能夠根據觀測資料線上估計模型參數的變化即時校正控制(顯式的),也可以直接線上辨識最優控制器參數(隱式的),使控制系統達到期望的控制目標。自校正思想由R.E.卡爾曼於1958年提出。1970年V.彼特卡將其推廣到隨機情況。1973年K.J.阿斯特羅姆B..維滕馬克基於可控自回歸滑動平均模型(CARMA),提出遞推最小二乘法在線估計模型參數的最小方差自校正調節器(見圖),引起廣泛重視。這種自校正調節器的特點是不管在線估計是否有偏,隻要參數估計收斂,自校正調節器就將收斂到最小方差控制率。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學者陳翰馥和郭雷給出最小相位系統條件下自校正調節器穩定性的完整證明。此外,一些學者還先後提出輸出和輸入同時約束的廣義最小方差自校正調節器、極點配置自校正調節器、自校正PID調節器、自校正LQG調節器,以及針對非線性系統和分佈參數系統的自校正調節器。特別是,1985年D.W.克拉克提出的廣義預測自校正調節器推動瞭自校正控制的發展。

最小方差自校正調節器

  自校正調節器的應用主要有造紙機、水泥原材料混合、pH值中和作用過程、煉油分餾塔控制、加熱裝置、機器人、核動力裝置的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