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康熙末年臺灣民眾反清起義。朱一貴,福建長泰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赴臺,當過差役,後以種田養鴨為生。清政府自統一臺灣後,時恐鄭氏勢力復辟,防禁甚嚴,臺灣農民的田賦丁稅,遠比內地為重。地方官吏以風濤險惡,上司監督不易,貪贓枉法成風。五十九年,臺灣知府王珍以多種名義加派增餉,騷擾民間,民眾忍無可忍,六十年四月於鳳山舉行起義,朱一貴被推為首領,稱大明重興大元帥。前來鎮壓的清兵燒殺淫掠,激起民眾更大驚恐和憤怒,二日之內,投朱一一貴者即有二萬餘人。同時,南淡水廣東海陽(今潮安)人杜君英也聚眾起義,與朱一貴協同作戰。臺灣總兵歐陽凱於陣中被殺,兵潰,朱一貴遂占領府城,稱王建號,控制臺灣大部分地區。清廷派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及南澳總兵藍廷珍率水陸軍渡臺。朱一貴屢戰失利,又與杜君英失和,互相攻戰,力量更單,不久在諸羅(今嘉義)被誘捕,檻押北京。杜君英也於投降後被押解北京,次年同被害。鑒於清軍誘降殺降,朱一貴餘部旋敗旋起,直至雍正元年(1723)抗清起義方告平息。為平民憤,康熙帝懲處瞭一批臺灣貪官,並加強對臺灣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