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燃料化工專傢、教育傢。生於江蘇興化,卒於北京。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47年就讀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研究生班,1949年獲碩士學位,任英國西蒙-卡夫斯化工廠設計公司工程師。1950年回國,任清華大學化工系副教授、教授。1953~1968年先後任北京石油學院教授、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煉製系主任、學院副院長,創建瞭中國第一個人造石油專業,開展粉煤和油葉巖的流態化低溫乾餾研究,主持魯奇低溫乾餾爐的恢復設計和改進,進行褐煤氧化制腐植酸的試驗。。1969年起任華東石油學院教授,配合合成氨和烴類裂解裝置的引進,進行工藝設計核算。1978~1984年任華東石油學院副院長,指導油頁巖熱解和組成結構及太陽光催化水解制氫等研究。1979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開設固體化石燃料的超臨界流體萃取的課題。1980~1983年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1981~1986年任國務院第一屆學位委員會工學學科評議組組員。1983年起任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顧問,中國石油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能源組組員。1984年起任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聯合國亞洲太平洋經濟與社會委員會能源顧問。1985年起任華東石油學院顧問、國際氫能協會常務委員、石油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1986年起任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論著有《人造石油工學》、《油頁巖科學研究論文集》、《中國能源現狀與展望》等,發表有關能源和煤、油頁巖加工利用的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