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學傢、實驗胚胎學傢。字玉文。生於浙江臨海,卒於上海。早年就讀於臺州浙江省立第六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因參加罷課遊行被學校開除。1920年5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5年考入蒙彼利埃大學。1931年發表《無尾類雜交的細胞學研究》論文,獲法國國傢博士學位。1932年11月回國,1933~1934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35~1936年,任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兼中法大學教授。1936年創辦上海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兼主主任。1942年回傢鄉創辦琳山學校,任教員兼校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上海,任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臺灣大學動物系教授、系主任。195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1978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朱洗從事動物早期發育的研究近40年,對兩棲類、魚類、傢蠶等動物卵子成熟、受精、人工單性生殖和異種雜交的細胞學,對兩棲類人工排出卵的成熟、受精和單性生殖等進行瞭長期、深入的研究,發現卵子成熟程度與胚胎的正常發育有密切關系:不夠成熟或過分成熟的卵在受精後往往因分裂節奏失去協調而不能正常發育。他還發現輸卵管產生的膠膜對受精有重要作用。他創立的蟾蜍卵巢離體排卵的方法,為探討卵子成熟、受精和發育等問題開辟瞭新途徑。1961年他首次使人工單性生殖形成的雌蟾與雄蟾交配,繁殖出後代。在傢蠶的混精雜交研究中,發現瞭不同品種的逾數精子能影響子代的遺傳性。他既長期堅持對基本生物學問題的探討,又十分重視科學研究為生產建設服務。他和同事們一起,基本上解決瞭蓖麻蠶的引種、馴化、越冬品種培育和推廣等問題,增加瞭絹絲工業的原料和南方數省農民的收入。他和同事們應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成功地解決瞭鰱、鳙等池養傢魚的人工催產和魚卵孵化等關鍵問題,促進瞭中國淡水養殖業的發展。

  朱洗發表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60餘篇,著書20餘卷,共450多萬字,其中有專著《生物的進化》,譯著《脊椎動物發生學》,科普著作《現代生物學叢書》以及遺著《魚類的生殖子代的發育、生長與變態》等。1958年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