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傢。字伯韓,一說字濂甫,號伯韓。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道光十一年(1831)中舉,十五年進士及第。後授編修,遷禦史。時正當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感於國勢衰微,數上疏論天下大計,切直敢言,與陳慶鏞、蘇延魁被譽為“諫垣三直”。以言不見用,去官歸裏。太平天國起事,以組辦團練助守廣西省城之功拔擢道員。鹹豐十一年(1861)總理杭州團練局,太平軍攻陷杭州,自殺。朱琦關心時局和社會危機,詩論和詩作都表現出關註現實實的取向。如《河決行》、《漯安河》、《秋感》等均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官吏腐敗。尤其鴉片戰爭期間所作《感事》、《王剛節公傢傳書後》、《狼兵收寧波失利書憤》、《關將軍挽歌》等,皆慷慨謳歌抗敵殉難將士,充滿愛國激情。《紀聞八首》和《癸卯九月集萬柳堂宴姚石甫席間話臺灣事慨然有作》頌揚姚瑩英勇守衛臺灣的事跡。他學詩早年仰慕白居易,後又學杜甫,旁及韓愈及北宋諸大傢,重在得其神理而不襲其面目。詩作以敘事見長,長篇巨制,縱橫奇宕,於峭勁鋪敘中寓奔放之勢。他並以古文著稱,與呂潢、龍啟瑞、王錫振、彭昱堯合稱“嶺西五大傢”。早年受呂潢影響,而呂則師承桐城派姚鼐的弟子吳德旋;在京師時,又從“姚門四弟子”之一梅曾亮遊,所以文承桐城之脈。但他更看重文章的現實內容。如《辯學》指斥士風趨利,《名實說》抨擊大臣庸懦顢頇,均有的放矢。抒情小品如《北堂侍膳圖記》等,有真情實感。譚獻說他“兼方、姚之長而擴其所未至”(《怡志堂文集序》),指出他不為師門傢法所拘,有所展拓。詩文集有《怡志堂詩文初編》,詩8卷,文6卷,咸豐刻本。其詩稿曾名《來鶴山房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