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傢。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卒於北京。1924年入長沙省立第一中學,在校期間,結識周起應周揚)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瞭“五四”新文學,同時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8年初流寓上海。1929年秋,入上海勞動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系就讀。因參加革命活動,於1930年被開除學籍。大學期間,他努力自修英語,從英譯本轉譯瞭一些蘇聯小說。1932年初,因參加工人罷工鬥爭被捕入獄。1934年出出獄後參加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參與左聯領導工作,編輯左聯的內部刊物,擔任其他報刊的編輯和撰稿。這時用張一柯張尚斌等筆名經常發表詩歌、散文和《一九三五年中國文壇的回顧》《一九三六年小說創作的回顧》等評論文章。翻譯瞭《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秘密的中國》等作品,對於中國長篇小說創作和報告文學的興起產生瞭相當大的影響,也影響瞭他本人的創作。

周立波在傢鄉與鄉親們交談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離開上海去延安,途經西安時,被留作戰地記者派赴華北抗日戰爭前線,並兼任來華訪問的美國女作傢A.史沫特萊的翻譯。後又陪同英國和蘇聯記者在前線走訪瞭八路軍的一些將領。1938年6月回到武漢,根據在前線和邊區的所見所聞創作瞭報告文學集《晉察冀印象記》《戰地日記》,是抗戰初期較好的報告文學作品。隨後參加《抗戰日報》的籌建和《救亡日報》的編輯工作。

  1939年12月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任編譯處長,兼任文學系教員。同時還創作瞭有濃鬱的延安農村生活氣息的短篇小說《牛》和後結集為《鐵門裡》(1955)的以上海獄中生活為題材的一組短篇小說。1944年2月調《解放日報》任副刊部副部長。同年冬參加八路軍南征,日後根據這段戰鬥經歷創作瞭《王震將軍記》《王首道同志和別的幾個領導者》《李先念將軍印象記》等14篇散文報告文學作品,結集為《南下記》於1948年出版。1946年初調任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團英文翻譯。1948年完成38萬字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小說以飽滿的激情反映瞭土地改革運動。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語言單純、明朗、簡潔。是當時大量湧現的“土改小說”的代表作品,獲得瞭1951年斯大林文藝獎三等獎。1949年1月,第一部文學論文集《思想·文學短論》出版。1950年他參加創作的中蘇合拍的大型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瞭的中國》同獲斯大林文藝獎金一等獎。1951年被調到中央文學研究所工作,兼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1955年反映社會主義工業建設題材的長篇小說《鐵水奔流》出版。1958年和1960年反映湖南農業合作化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正篇和續篇先後出版。這部作品被視為《暴風驟雨》的姐妹篇,風格上更加含蓄、雋永、細膩。在寫作長篇小說的同時,他還陸續創作、發表瞭《蓋滿爹》《臘妹子》《山那邊人傢》等20多篇短篇小說。“文化大革命”中周立波遭受迫害。1976年平反後重新開始創作,其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獲得瞭1977~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論文集《文學淺論》(1959)等。1982~1985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瞭《周立波文集》5卷。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周立波選集》7卷。

  周立波曾任中國作傢協會理事,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