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時期宣導引進西方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政治派系的政治主張。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控制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恭王奕䜣;在地方則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督撫大員。

  洋務派在本質上是清朝政治統治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舊有政治統治和重建帝國秩序方面,與頑固派無異異。他們和頑固派不同之處在於:開始承認世界形勢的變化趨勢,正視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和軍事強盛,明確主張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等先進的東西,主張調整好與西方國傢的外交關系,以此挽救清朝的危亡,最終達到振興中華的目的。

  洋務派的基本政治主張可概括為“內須變法”、“外須和戎”和“中體西用”。

  “內須變法”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富強的成功經驗,改變中國在軍事上、經濟上和科學技術上的落後狀態,“采西學”、“制洋器”、“變軍制”成為洋務派內部一致的政治改革主張。在軍事上積極倡導引進西方造船制炮的機器和技術,創辦軍事工業;在經濟上,倡導興辦輪運、電信、鐵路、采礦、紡織、煉鋼等一系列工礦交通企業,采取“官為扶持”、“招商承辦”、“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的方針,和洋人“爭利”以“求富”;在教育上,認為“造就人才,實為中國自強根本”。創建瞭外語、造船、駕駛、電報、水師、武備、軍醫、水雷等各種專科學校,選派青少年到歐美去留學,並強烈要求變革封建的科舉用人制度。在政治上,個別人士還提出瞭效法西方議會制度,以備咨詢、通下情的設想。

  “外須和戎”就是主張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同外人的爭端,避免武裝對抗。遇到麻煩,應當“以理折之”。“征戰者後必不繼,羈縻者事必久長”成為洋務派人士的外交座右銘。所謂“羈縻”就是承認洋人的在華利益,以此換取中外相安;“以理折之”則是“守定和約”,即以既定的中外條約為準,既反對不敢與外人爭議的畏葸,又反對輕易與外人決裂的魯莽。一方面要考慮侵略者業已取得的權益,另一方面又要抵制條約以外的索求。

  在政治思想的指導綱領方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派奉行的理論原則。洋務派堅守“器可變而孔子之道不可變”的立場,即外來的科學技術等“用”者,當因時制宜,與時俱進;但傳統之綱常名教的“體”者,則不可有絲毫動搖。這種理論在洋務派後期領袖張之洞著名的《勸學篇》得到瞭集中和完整的表達。

  洋務派政治思想在晚清歷史上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對其後中國政治思想和社會變遷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由於洋務派無力實現從“求強求富”走向政治改革的超越,也由於政治文化的局限使其洋務活動的效績不大,從而顯示出其政治思想的內在局限。甲午戰爭的結果證明“稍變成法”的洋務運動並不能使中國擺脫危機,於是,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全面改革的維新變法運動迅速興起。具有洋務派思想的士人或者轉化為維新派,或成為時代的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