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為瞭培養婦女幹部和吸收敵佔區的愛國女知識青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所創辦的一所學校。簡稱“女大”。1939年7月10日創立,校址在延安北門外一帶的土窯洞裏。校長原為王明,後由李富春擔任。全校1 000多人,來自全國21省(包括臺灣)。年齡多數在18~22歲。學校按學員文化程度分別編為普通班、高級班、陝幹班和特別班。普通班學員是從敵佔區來的高、初中程度的愛國女青年;高級班中,一一部分是紅軍中的婦女領導幹部,還有一部分是從敵占區來的女高級知識分子;陜幹班是專門培養邊區婦女工作幹部的;特別班學員則是經過長征,有一定的戰鬥經驗,但文化水平較低的工農幹部。

  女大貫徹毛澤東制定的“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教育方針,提倡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學風。毛澤東、周恩來、鄧穎超、博古等都曾親自為女大講中共黨史課。政治課主要有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近代史、抗日遊擊戰爭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民主主義、中國共產黨問題、軍事教育、婦女運動等。高級班內還分為馬列主義、政治經濟、中國問題等系。1940年9月高級班擴大到90餘人。特別班有識字課、政治課、婦女工作等。此外,還設有選修課、外語課、新聞學速記技術、會計、醫藥等職業課程。教員大多由各機關幹部兼任。女大的設備非常簡陋,課堂雨天設在窯洞,晴天設在樹林中,但學員們情緒飽滿、學習認真。在陜甘寧邊區物質生活極為困難的年月,她們響應“半農半學”的號召,自己動手,開荒種菜。

  女大先後向各部隊輸送1 000多名優秀婦女幹部,為革命作出瞭貢獻。1941年9月女大與其他學校合並,改為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