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論書。全稱《中觀論》。4卷。古印度龍樹著,青目註釋。後秦鳩摩羅什譯。此論的大乘中觀派立場是借助批駁小乘部派以及“外道”主張而顯示的。《中論》是大乘佛教中觀派的重要典籍。其主旨在說明本宗所主張的“八不緣起”、“實相涅槃”、“性空幻有”等命題。歷來用以概括全論中心的有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和《觀四諦品》的“三是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義)。論中“不依世諦,不得勝義諦”,從而引出“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的思想。此論與《百論》《十二門論》並稱三論。此論在中國思想影響極大,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弘傳此論,他的《不真空論》等論述,體現出《中論》中的絕對的相對主義思想;後來的吉藏撰《中觀論疏》,結合《百論》和《十二門論》的思想,創立瞭三論宗學派。此論在藏傳一系中也有巨大影響,佛護所著《根本中論註》就曾譯為藏文,宗喀巴亦撰有《中論廣釋》。

  據稱,鳩摩羅什譯此論時,印度竟有70餘傢釋疏。除青目外尚有清辯著、唐波羅頗蜜多羅譯的《般若燈論釋》15卷;安慧著,宋惟凈、法護譯《大乘中觀釋論》18卷;無著撰、般若流支譯《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等。中國則有吉藏的《中論疏》 10卷、《中論遊意》 1卷、《中論略疏》1卷。此外,為此論作疏的中國僧人還有道融、曇影、法朗、琳法師、碩法師等。日本安澄著有《中觀論疏記》20卷。此論梵文疏本有月稱的《明句論》。在西藏則譯有無畏、德慧、提婆設摩等8傢註釋,今僅存4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