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時代自由民權運動理論傢、政治傢、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生於日本高知城下(今高知縣)土佐藩的一個下級士族傢庭,卒於東京。幼名竹馬,繼而改名篤介,最後號兆民。自幼學習漢學,特別愛讀《莊子》和《史記》。17歲起學英、荷、法等國語言,1871年被政府派往法國留學。1874年歸國後即投身宦途,始任元老院書記官,繼任外國語學校校長;不久辭職,從事教育工作,開辦法蘭西學塾,講授法語、政治、哲學等。1881年參加自由黨,投身於政治鬥爭,創辦《東洋自由新聞》,開始進進行理論活動。1882年出版《政理叢談》、《自由新聞》,宣傳自由民權學說。這時他用漢文譯出瞭J.-J.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附以解說,名為《民約譯解》。譯著發表後給日本社會以很大的影響,獲得“東方盧梭”之稱。1887年日本政府為瞭鎮壓自由民權運動,公佈瞭“保安條例”,中江被迫離開東京,移居大阪。他在大阪創辦《東方新聞》,繼續宣傳自由民權思想。1889年日本政府公佈憲法,大赦政治犯,他回到東京,主編《日刊政論》。1890年當選為大阪府議員,並且擔任《立憲自由新聞》和《民權新聞》等報的主筆。後因自由黨土佐派在預算問題上投靠政府,他憤而辭去議員職務,退出議會。1891年刊行《自由平等經論》,繼任北海道《北門新報》主筆。1893年因貧困難以繼續進行政治活動,轉入實業界,但是經營失敗,於1898年回歸政界,組織國民黨,並且發行雜志《百零一》,繼續為貫徹自由民權主張和打破官僚制度而鬥爭。1901年4月患咽頭癌,醫生說他隻能再活一年半,他於是在同惡疾苦鬥中寫出《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一名《無神無靈魂》)兩書。兩書出版後轟動日本思想界,當時分別銷售20多萬冊和10多萬冊。

  中江的哲學思想的發展經歷瞭一個轉變過程。他在1881年還是個唯心主義者。1886年,他在《理學鉤玄》(即《哲學概念》)一書中把自由民權學說同進化論結合起來,開始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1901年,他在《一年有半》中寫道:日本“自古至今沒有哲學”。他要建立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中江主義”。在《續一年有半》中,他開始真正形成比較系統的唯物主義哲學,並且批判西方的一些唯心主義學說特別是實證主義。《續一年有半》這本書是明治時代唯物主義哲學名著之一,是日本唯物主義哲學史和無神論史上極為寶貴的遺產,它使中江成為辯證唯物主義在日本傳播以前最優秀的唯物主義者。

  中江因為受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等條件限制,在理論上也有不足之處:他的唯物論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他雖然堅決主張世界的物質性,但他忽視瞭實踐對於認識的重要性,因而在認識論上未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以致提出所謂“主客相即”說;他的社會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

  中江的一生是為爭取自由民權而同明治時代的封建勢力鬥爭的一生。他的唯物主義哲學給日本思想界以巨大的影響,成為明治30年代以後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