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機關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創刊。早期的主要編輯和撰稿人有惲代英、蕭楚女、鄧中夏、張太雷、林育南、李求實、任弼時、陸定一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結合青年的思想、學習與工作實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對鼓舞和動員大批先進青年投入革命起瞭積極作用,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紅色刊物”,最高期發量達到三萬餘份。大革命失敗後,曾改名為《無產青年》、《列寧青年》繼續出版。1934年3月因環境困難停刊。抗日戰爭期期間,於1939年11月在延安復刊,恢復原名,胡喬木任主編。由於戰爭環境嚴酷,出版和發行困難,1941年3月再度停刊。

《中國青年》1923年11月10日第四期

  在解放戰爭勝利的形勢下,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主持,該刊在河北省平山縣第二次復刊,1949年遷至北京,成為共青團中央的機關刊物。在20世紀50~60年代,宣傳瞭大量的青年典型人物,如郝建秀、向秀麗、李瑞環、邢燕子、王傑、劉英俊等。特別是1963年3月,編輯出版“學習雷鋒”專輯,請毛澤東題寫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將學雷鋒活動推向全國,對改善社會風氣和推動社會進步產生瞭深遠影響。毛澤東曾三次為《中國青年》題寫刊名。“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刊。

  1978年9月第三次復刊,積極為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吶喊,引導青年開展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在全國產生很大反響,最高期發量達到397萬冊。從1995年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刊物內容和辦刊體制進行改革。1999年,由月刊改為半月刊。2001年,以“奮鬥改變命運”為主題,刊物定位為“關註青年生存狀態,服務青年人生需求”的人生雜志。主要讀者為18~30歲的青年人群。2003年,由黑白印刷改為全彩色印刷,向現代期刊轉變。辟有“我們的精神傢園”、“與命運面對面”、“時尚人物”、“青年報道”、“名人談人生”、“四季風鈴”等欄目。

  《中國青年》旗下還有中國青少年電子音像出版社及子刊《農村青年》《青年視覺》、《中國共青團》、《生活資訊》、《青年報刊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