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作出決定,接納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列,是最具廣泛性的三大國際經濟組織之一。其主要職能是:制定並監督執行國際經貿規則,組織各成員進行開放市場的談判,建立成員間的爭端解決機制。被喻為“經濟聯合國”。

  世界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是否參加關貿總協定(1995年1月1日被世界貿易組織所替代)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成為衡量一國是是否負責任地加入國際社會、該國經濟是否與世界經濟銜接的重要尺度。獲得WTO的一個席位,等於拿到瞭國際市場的多張通行證。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諸多領域已具備瞭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的能力,但因長期被排斥在世界多邊貿易體系之外,不得不主要依靠雙邊磋商和協議來協調對外經貿關系,使國內企業和產品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受到瞭許多歧視性或不公正待遇。加入WTO,中國不僅有分享經濟全球化成果的權利,還能夠參加制定有關遊戲規則,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中把握主動權,並且可以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在國際貿易戰中占據有利位勢。同時,WTO也需要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傢,中國擁有占世界1/5多的人口,經濟總量和進出口總值均列世界前列,吸收外資連續多年居發展中國傢之首。其中,與WTO成員間的貿易額占中國外貿總額的90%。顯然,沒有中國加入,WTO將有失完整,不能真正體現其世界性。

  中國入世談判是多邊貿易體制史上艱難的一次較量,在世界談判史上也罕見,經歷瞭15年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0年代初到1986年7月,主要是醞釀、準備復關事宜;第二階段從1987年2月到1992年10月,主要是審議中國經貿體制,中方要回答的中心題目是到底要搞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第三階段從1992年10月到2001年9月,進入實質性談判,即雙邊市場準入談判和圍繞起草中國入世法律文件的多邊談判。15年中,中美談判進行瞭25輪,中歐談判進行瞭15輪。雙邊談判的核心問題是確保中國以發展中國傢地位加入,多邊談判的核心問題是確保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具體內容包括關稅、非關稅措施、農業、知識產權、服務業開放等一系列問題,其中農業和服務業是雙方相持不下的難點。經過艱苦談判,美歐等發達國傢同意“以靈活務實的態度解決中國的發展中國傢地位問題”,中方最終與所有WTO成員就中國加入WTO後若幹年市場開放的領域、時間和程度等達成瞭協議。中國對入世作出瞭兩項莊嚴承諾:遵守國際規則辦事,逐步開放市場。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中國簽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議定書。一個月後,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推薦書目

 任泉. WTO知識全書. 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