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0~30日,中國國民黨為實現國共合作在廣州召開的實施全面改組的會議。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認真總結瞭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民主革命歷次鬥爭失敗的經驗教訓,決定學習俄國革命的經驗和方法,改組國民黨。從1922年8月起,他採取瞭一系列準備步驟。1923年10月,進而指派廖仲愷、李大釗、汪精衛等5人為改組委員,並設立臨時中央委員會籌備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代表以地方黨部推選和孫中山指派相結合的方法產生,共產生海內外外代表200人。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廣州)

  1924年1月20日,大會在廣州開幕,165人出席瞭開幕式,其中有共產黨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譚平山等24人。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林森、謝持、李大釗組成大會主席團。蘇聯顧問M.M.鮑羅廷也出席瞭大會。孫中山在報告中闡明大會主旨是改組國民黨為有力量的政黨,以此去改造國傢。號召大傢團結起來,爭取革命成功。他提出改組的原則是淘汰不純分子,吸取革命分子。大會聽取瞭譚平山代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所作的工作報告和柏文蔚所作的軍事報告;通過瞭《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等議案;選出瞭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在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的41人中,有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瞿秋白、林祖涵等10人。大會通過瞭改組國民黨使之革命化的具體辦法,在保留總理的名義下,強調“國民黨之組織原則,當為民主主義的集中制度”。領導機構采取委員制。大會還通過瞭接受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

孫中山與大會代表步出國民黨一大會議會場

  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大會重新作瞭解釋:民族主義一則主張“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對帝國主義;二則主張“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廢除國內的民族壓迫。民權主義主張“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實行民主政治。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反對“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經過此次大會,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黨的基本政策。大會還通過瞭國民黨的施政綱領,提出瞭對內對外基本政策。對外政策包括廢除清政府及軍閥政府同帝國主義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攫取的特權,爭取國傢獨立自主等。對內政策規定各項政治、經濟制度,以反對封建主義、保障民權民生主義的實施為原則。國民黨一大所闡明的新三民主義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軍閥和維護農工利益的內容,與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奮鬥綱領有一致之處,成為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1月30日,大會順利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這次大會標志著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各革命階級民主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