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級綜合性研究圖書館,是國傢總書庫。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前身是清宣統元年(1909)宣統皇帝禦批興建的京師圖書館,1912 年8月27日開館接待讀者。館舍最初設在北京廣化寺。1916年按規定正式接受國內出版物呈繳本,開始履行國傢圖書館的部分職能。1917年1月遷往方傢胡同的清國子監南學舊址。1928年7 月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舍遷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併,仍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年在北海西側興建瞭主體館舍((即文津街館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3月6日國立北平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51年6月12日更名為北京圖書館,成為中國唯一的國傢圖書館。1987年10月館址遷至白石橋紫竹院公園北側,原館舍改為分館。1998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傢圖書館,對外稱中國國傢圖書館。該館第一任館長(監督)是繆荃孫,梁啟超、馬敘倫、蔡元培、袁同禮、馮仲雲、丁西林、劉季平、任繼愈、詹福瑞等先後任館長。

圖1 中國國傢圖書館外景

圖2 中國國傢圖書館館藏敦煌遺書的書庫

  館藏 館藏宏富,品類齊全,古今中外,集精擷萃。截至2006年底,館藏文獻已達2 570萬冊(件),居世界國傢圖書館第五位。其藏書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傢緝熙殿藏書,最早的典藏可以遠溯到3 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現有善本特藏108萬冊件(其中善本書27萬冊件,殷墟甲骨35 000片),普通古籍164萬冊。其中,敦煌遺書、《趙城金藏》(又名《趙城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尤其珍貴,號稱中國國傢圖書館四大專藏。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為1473~1477年間印刷的歐洲“搖籃本”。

  圖書館全面入藏國內正式出版物,是世界典藏中文圖書最豐富的圖書館。115種文字的外國文獻資料占館藏的50%,是國內外國文獻的最大藏傢。此外,還設有名人手稿、革命歷史文獻、中國博士論文等專藏。與世界 117個國傢和地區的557個機構建立瞭文獻交換關系,也是聯合國與外國政府出版物的指定收藏館。隨著信息載體的發展變化,還入藏瞭大量的電子出版物。圖書館在搜集、加工、存儲、提供和開發文獻等方面,已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藏用並重的格局。

  服務 圖書館的宗旨是服務於社會。圖書館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完善服務措施,加大服務力度,改善服務環境,通過閱覽、外借、專題咨詢、文獻提供、舉辦展覽和講座等多種形式全面履行服務職責。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央和國傢領導機關,重點科研、教育、生產單位,同時還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

圖3 中國國傢圖書館文津街分館

圖4 中國國傢圖書館館藏《永樂大典》

圖5 中國國傢圖書館館藏《資治通鑒》

  圖書館實行全年363天(其中兩天檢修)“全年候”開館。日均接待到館讀者1.2萬人次。館內現有47個各具特色、滿足讀者不同需要的閱覽室,其中開架閱覽室23個,有200多萬冊書刊供讀者自行選閱。年均接待445萬人次,文獻年均流通2 692萬冊(件)。還為讀者提供書刊外借服務,同時開展網上預約借書、續借圖書服務。作為全國館際互借中心,與全國近600傢文獻信息提供單位正式建立館際互借關系。

  圖書館咨詢室創建於1928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咨詢機構之一。現已發展成社科咨詢室、科技咨詢室、法律政策咨詢室、文獻檢索室、信息研究與服務組、科技查新中心、企業信息服務中心、文獻提供中心等多個咨詢服務機構。針對讀者需求和多元化咨詢特點,開展科技查新、專題或定題檢索、文獻查證、委托查詢、傳送等全方位咨詢服務,並建有全國圖書館信息咨詢協作網。2006年各類咨詢為29.41萬件。

  該館還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與互聯網上的虛擬數字資源,為讀者提供遠程服務。開通瞭資源門戶網站,實現信息檢索、服務、推送的一站式服務。此外,還設有全國最大的電子閱覽室,擁有涵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是國內最大的電子信息源之一。

  此外,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和學術、科普、藝術等講座,設立中國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文津讀者獎等,為營造全民讀書的良好氛圍、提高全民素質、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瞭積極的作用。

  編目 履行全國書目中心職責,編輯出版國傢書目、聯合目錄和館藏目錄。編輯全國書刊聯合目錄始於1927年,1957年以後此項工作得到全面加強和完善。1997年10月正式成立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與管理圖書館計算機聯合編目工作,共建網上聯合目錄,共享書目數據資源和文獻資源。主持編制瞭《中國國傢書目》、《民國時期總書目》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30餘種書目,建立起全面反映中國國傢圖書館館藏的書本式目錄體系。

  隨著自動化系統的建立,各種書目數據庫和各類專題數據庫正在逐步興建和完善。聯合國內諸傢圖書館完成的《中國國傢書目回溯數據庫(1949-1987)》,與中國國傢圖書館編制發行的《中國國傢圖書數據庫(1988年至今)》構成一個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中國國傢書目數據庫。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發展迅速,至2006年底,用戶數達1 025傢,成員館增加到620傢。

  數字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擁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網絡條件。1998年,在國內圖書館界率先采用先進的千兆位以太網絡技術,聯通全國各主要計算機信息網絡,建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運行的國際互聯網信息服務系統,為讀者提供網上導航、網上讀書和書目檢索等內容豐富的電子信息服務。自2000年開始,在館域網一期建設的基礎上,完成瞭館域網二期的擴建升級工作,建立瞭存儲局域網(SAN),實施瞭網絡安全一期方案建設工作,全館范圍內實現瞭辦公自動化,使自動化、網絡化工作上瞭一個新的臺階。2003年10月,正式使用ALEPH500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實現瞭采訪、編目、加工、流通、連續出版物管理,規范控制等項業務的自動化管理,為邁入世界先進圖書館行列奠定瞭基礎。

  在互聯網建設方面,開通瞭國際互聯網中國國傢圖書館站點;分別與國務院辦公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實現瞭100M速率的專線聯接;與中國計算機公用網、中國教育科研網、中國科技網及北京有線電視網、國傢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全國有線電視網、網通等實現瞭高速互聯,使圖書館初步建成網上信息資源的中心樞紐。

  從1995年起,圖書館開始跟蹤研發數字圖書館,1998年向文化部提出申請,要求在國傢立項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 200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國傢圖書館二期工程暨國傢數字圖書館工程”正式立項。2008年9月9日,國傢圖書館二期新館向讀者開放,國傢數字圖書館也投入運行,建成的數字資源總量已超過200TB,其中自建數字資源總量達130TB。同時,免費開放無版權數字資源,並通過互聯網、數字電視、移動終端、電子政務外網、衛星、光盤等多種方式,面向全國乃至全球提供服務。

  國際交流 圖書館是國傢重要的文化機構。代表國傢執行有關對外文化協定;接待外國政府首腦和高級代表團的參觀訪問;致力於增進與世界各國圖書館界、文化界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與世界圖書館合作的新領域;積極參與和舉辦國際圖書館界雙邊或多邊業務研討和交流活動以及國際圖聯等國際性組織的活動,與美、英、法、俄以及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傢圖書館開展人員交換、技術交流和資源共享等合作;成功地舉辦瞭各類國際會議以及館藏孤本、善本和珍品文獻赴外參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館舍與設備 圖書館總面積25萬平方米(包括文津街古籍館)。2008年完成的圖書館二期工程暨國傢數字圖書館工程,建築面積80 538平方米,設計藏書量1 200萬~1 400萬冊,設計日均接待讀者能力6 000~8 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