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當代有影響的政黨之一。1933年4月19日由統一社會黨、馬克思主義社會黨、共和社會黨、國際社會黨和勞工黨合併組成。主要創始人E.馬特。該黨成立宣言表示承認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專政,實行民主集中制。在工人中影響較大,但成分比較複雜,黨內長期存在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鬥爭,引起組織的不斷分裂。1936年社會黨和激進黨、共產黨等組成人民陣線,在該陣線執政期間成為執政黨之一(見智利人民陣線)。1970年,社會黨和共產黨等6個黨組成的人民團團結陣線在大選中取勝,由社會黨領導人S.阿連德·戈森斯出任總統。人民團結陣線政府提出結束帝國主義、壟斷集團和地主寡頭的統治,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實行銅礦等基本財富國有化和土地改革等措施。對外奉行反對帝國主義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政策,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傢的團結。社會黨還表示要通過提高軍人覺悟和撤換反動軍官等辦法建立一支新軍隊。1973年9月11日,人民團結陣線政府被軍事政變推翻,阿連德·戈森斯被殺害,社會黨遭到鎮壓,部分領導人流亡國外。此後,黨內曾發生分裂,但一直堅持反對軍事獨裁統治的鬥爭。1989年12月阿拉特和阿爾梅達兩大派宣佈聯合,成立“統一社會黨”;後又於1990年7月與曼杜哈諾派合並,稱智利社會黨。自1990年起智利軍政府還政於民後,社會黨一直是參政黨,先後參加P.艾爾文(1990~1994)、E.弗雷(1994~2000)、R.拉戈斯·埃斯科瓦爾(2000~2006)政府。2006年1月,該黨領導人巴切萊特作為執政聯盟候選人贏得大選。該黨現在主張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但反對通過私有化實現國傢的現代化;要求政府關註社會問題;對外主張實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在尊重自決權和不幹涉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關系。黨的最高領導機構為統一領導局。有黨員約6萬人。社會黨是社會黨國際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