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對不利於生長或存活環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抗性也就是植物在逆境下存活的生理反應。包括抗寒性、抗旱性、抗熱性、抗澇性、抗鹽性、抗病性、抗蟲性等。

  抗寒性 植物對低溫的抵抗或忍耐能力。低溫害包括零上低溫(0~5℃或更高一些)的冷害以及零下低溫(冰點以下)造成的凍害。冷害主要是由於低溫引起細胞生物膜上脂類由液晶態變為固態,質膜出現孔隙或裂縫,破壞瞭膜的正常常透性。同時,結合在膜上的酶蛋白解離失活。抗寒性較強或經低溫鍛煉的植物在低溫時可通過調節代謝,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從而防止膜相變化,保持膜的透性和酶的正常活性。凍害又可分為胞間結冰傷害與胞內結冰傷害兩種,主要由細胞或組織結冰而引起。胞間結冰對植物的影響一般是不可逆的。經鍛煉的植物可隨溫度下降,通過胞間結冰而降低胞內水分,防止胞內結冰,也是一種抗凍適應。隨著溫度下降,越冬作物體內淀粉的水解活動趨於旺盛,使細胞內糖分增加,某些樹木冬芽細胞質膜上脂類物質增多等,也都有利於保護原生質,防止結冰脫水。

  抗旱性 植物對幹旱(土壤幹旱和大氣幹旱)的適應與抵抗能力。在幹旱條件下,植物的氣孔關閉,光合作用嚴重受阻;合成酶的活動減弱,而水解酶的活動加強,使蛋白質、淀粉、蔗糖等水解。植物的抗旱性分避旱和耐旱兩種。沙漠中有些旱生植物利用雨後短暫的時間迅速完成其生活史,就是一種避旱適應。植物具有耐旱性除瞭根系發達、根冠比小、葉片細胞小、單位面積氣孔數目多等形態結構上的原因外,如某些特殊蛋白質可保護植物組織不至於過度脫水,有的植物在缺水條件下氣孔關閉較遲、光合作用和酶合成活動不立即減弱等,也對耐旱有利。旱生植物是利用其肉質多汁組織大量儲水以適應幹旱環境。

  抗熱性 植物對高溫的抵抗和忍耐能力。在高溫下,植物出現同化物虧缺而造成的饑餓現象。細胞中遊離氨積累而產生的毒害作用,細胞內活性物質如維生素、核苷酸和生長素的失調等,均屬間接傷害。高溫破壞瞭蛋白質的構型和活性,使膜質固化,則屬直接傷害。抗熱的生理機制有多種,如:在高溫下降低呼吸速率以減少對營養物質的消耗,通過葉面反射以減少對輻射能的吸收,提高葉面蒸騰以降低葉溫,提高蛋白質耐熱性增加細胞內親水膠體含量以提高原生質黏性,防止過度脫水。成熟的葉、果實和休眠的種子因其細胞具有較多的親水性物質,耐熱性較強。

  抗澇性 植物在土壤水分超過田間持水量(濕害)時或田間積水(澇害)時的適應能力。在這種情境下,根系以至局部或全部植株被淹沒,處於無氧環境。由於產生有毒物質以及氣體交換和光合作用受抑,分解代謝大於合成,造成體內有機物虧損。植物的抗澇性主要是抗缺氧的機能。其中有的是通過發達的通氣組織將氧由地上部輸送到被淹沒的組織,有的是在缺氧時能控制無氧呼吸增長,保持呼吸代謝的穩定。還有的是通過特有的代謝途徑消除無氧條件下產生的有毒物質。

  抗鹽性 植物對過高鹽分的適應能力。鹽分過高對植物的影響:當土壤鹽分濃度大於1%時,根系吸水困難,出現生理幹旱;土壤中某些鹽類過多,造成單鹽毒害作用;鹽分過多幹擾正常代謝,特別是幹擾蛋白質合成。生長於鹽堿土的鹽生植物按其抗鹽的方式分為四類:①聚鹽植物。利用肉質莖葉把吸收的鹽類積聚在細胞內形成鹽泡,提高其吸水力。②泌鹽植物。通過腺體把吸收的鹽類分泌到體表。③稀鹽植物。靠迅速生長和根系吸水,把吸進的鹽分沖稀。④拒鹽植物。利用原生質膜的特殊選擇透性對某些離子拒不吸收。栽培植物中沒有真正的鹽生植物,隻有抗鹽性強弱的區別。幾種作物的抗鹽性強弱為:甜菜>高粱>谷子>棉花>向日葵>水稻>小麥>豆類。

  抗病性 植物對病害的抵抗能力。見植物抗病性。

  抗蟲性 見植物抗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