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菌為宿主的病毒。1962年英國的M.霍林斯等首先發現。病毒呈球形和棒狀形。後又發現多邊形病毒顆粒。

  帶有病毒的真菌(除蘑菇等外)一般無癥狀,也不引起真菌細胞的裂解。多數要根據真菌提取液或超薄切片的電鏡觀察及其理化性質和血清學的研究,才能證實病毒的存在。實踐上多用血清學反應、免疫電鏡、免疫電泳等方法來鑒別病毒。

  真菌病毒的分子量為1.89×106、1.99×106,用電泳或離子交換層析法可將兩種毒粒分開,並根據其相對遷移率而稱為快病毒(PsV–f)和慢病毒(PsV–s)。

  真菌病毒不能以常規的摩擦或混合接種方法侵染菌體。病毒無明顯致病力。在自然條件下,病毒不是以細胞廣泛裂解的方式釋放,而是以菌體胞質割裂產生有性或無性孢子的方式傳到後代,即縱向傳播;或由於病(帶毒)的或健康的可親和的菌絲與孢子間融合發生胞質交換而傳播,即橫向傳播。異核體的形成是自然界中病毒自感病細胞傳入健康細胞的重要方式。種內和種間的不可親和性,也是病毒天然寄主范圍狹窄、傳播速度慢的原因。所以實驗室內常用菌絲聯合、偶用原生質體融合法接種。在缺乏同步感染的情況下,真菌病毒復制的資料主要是利用毒粒攜帶的多聚酶和復制中間產物進行體外研究而獲得的。

  根據在dsRNA真菌病毒復制中RNA節段的數目是1、2、或3而分為3科(暫定)。每科又分1~3屬(暫定)。科以下是按毒粒的性質、核酸、蛋白、脂肪、糖的理化性質、形態、復制、抗原性、分佈和傳播等分類。

  蘑菇病毒可以造成蘑菇嚴重減產。病毒的dsRNA可作為動物體內產生幹擾素的誘導物。關於病毒與真菌次生代謝產物(如抗生素、黃曲黴毒素)形成的關系以及利用真菌病毒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的可能性等,均已受到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