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次綱。此亞綱中最進步的一類,由全骨魚類進化而來。從侏羅紀到現代,是硬骨魚綱中最為繁盛的一個類群。現生種類極多,有400多科,近2萬種。保存為化石的種類不多,有一部分是早已絕滅的。共計40餘目、主要歸納為8個超目。

  薄鱗魚超目(Leptolepimorpha) 原始的已絕滅的化石魚類。主要出現於晚侏羅世到晚白堊世。如產自歐洲晚侏羅世到到早白堊世、中國內蒙古晚侏羅世地層的Anaethalion。中國浙江晚侏羅世的富春江魚、早白堊世的秉氏魚也都屬於此超目。

  海鰱超目(Elopomorpha) 較原始的、結構上接近全骨魚類的海水魚類。化石最早發現於上侏羅統,大部分化石發現於晚白堊世,如產自摩洛哥晚白堊世的槽鱗魚(Holcalepis)。此超目一些物種生存至今天,例如中國海域的海鰱(Elops saurus)、大海鰱(Megalops cyprinoides)、北梭魚(Albula vulpes)。

  鯡超目(Clupeomorpha) 魚體中等大小、習性不同的海生魚類。化石種如產自中國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晚侏羅世地層的副鱭魚(Paraclupea),產自北美、中國始新世地層,英國、俄羅斯北高加索也有分佈的雙棱鯡(Diplomystus)。現生種有好幾百種,如產自中國黃海和日本、朝鮮半島、北美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經濟魚類——(Clupea pallasi)。

  骨舌魚超目( Osteoglossomorpha) 結構上接近全骨類、保留頜懸器和肩帶上原始特征的魚類。真骨魚類的早期分支。包括一些體型大小不同的淡水魚類。這個超目少數殘存現生種類廣佈南美、非洲、澳大利亞、亞洲,如產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雄魚用口腔孵卵的鞏魚(Scleropages);產自南美亞馬孫河,長達4米、重達200千克的巨骨舌魚(Arapaima gigas)。化石發現不多,多發現於淡水沉積中,如產自亞洲東北部晚侏羅世的狼鰭魚(Lycoptera),中國東北部白堊紀的似狼鰭魚(Plesiolycoptera),中國四川、湖北、江蘇等地第三紀的中華骨舌魚(Sinoglossus),加拿大、印度、北美、澳大利亞等地的始新世的舌齒魚(Eohiodon)。已知的唯一海相種類是英國和剛果第三紀的Brychaetus

  原棘鰭超目(Protacanthopterygii) 身體細長、食肉為主的海水和淡水魚類。如中國東北晚白堊世吉林魚(Jilingichthys)和松花魚(Sungarichthys),以及延邊地區早白堊世的滿洲魚(Manchurichthys)。

  骨鰾超目(Ostariophysi) 一些結構上進步、習性不同、世界廣佈的淡水魚類。所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擁有200多個屬2 000多種,是現生淡水魚類中最大的目。中國鯉科現生種至少有156屬563種。此超目魚口緣有牙或無牙,口緣無齒的則有咽喉齒,具韋氏器。中國第三系地層中有極豐富的鯉科魚類化石,咽喉齒化石更為常見,且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地;最早出現於古新世;著名產地有山東山旺中新世地層和山西榆社上新世地層。鯰科魚的特征與鯉科顯著不同:口緣有牙無咽喉齒;最早出現於始新世;通常容易保存為化石的是其胸鰭的棘或背鰭棘,鰭棘邊緣具鋸齒;中國山東始新世、湖南始新世,山西、四川、黑龍江更新世地層均有分佈。

  副棘鰭超目(Paracanthopterygii) 生活於淡水或海水中的食肉魚類。重要特征是上、下咽鰓骨上有齒,以適應食肉生活方式。此類化石主要在第三紀。現生種有分佈美國、加拿大江河的鮭鱸魚(percopsis omiscomycus)。

  棘鰭超目(Acanthopterygii) 一些形狀及習性非常不同的魚類。生活於咸水或近海,少數種類生活於淡水水域內。此類魚最大特征是,頭骨上、鰓蓋上或鰭上經常有棘刺,因而得名。

  如歐洲晚白堊世的古金眼鯛(Berycopsis),背鰭、臀鰭長,背鰭有4~11個鰭棘,臀鰭有3~4個鰭棘。此類大部分魚現都歸入鱸形目(Perciformes),此目是世界上魚的種類最多的一目,擁有1 000多屬約8 000種,中國海域有1 000多種。如營卵胎生的海鯽科(Embiotocidae)魚類。其化石廣泛分佈在新生代地層中,如中國古新—始新統常見的洞庭鱖(Tungtingicht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