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黍族狼尾草屬的一種,一年生草本,糧飼兼用作物。在中國又稱蠟燭稗禦穀。在非洲和近東已有數千年的栽培歷史。大多數植物學傢認為起源於非洲,後經紅海傳入西亞,又經西亞傳入印度。也有人提出其栽培種是從印度傳到非洲的。

  是抗旱耐熱和耐鹽鹼而不耐澇的短日照植物,須根系發達,多分佈在0~40釐米土層。莖為實髓,圓柱形,粗壯,莖節有毛。葉多為披針形,長990~110厘米,寬5~8厘米。穗為緊密的圓柱形、圓錐形或紡錘形。小穗由2個小花組成,花為完全花。子粒近似於球形。栽培技術與高粱相似。條播行距60~65厘米,株距20~30厘米,也可采取行株距均為70厘米的方型穴播,每穴留2~3株基本苗,一般每株有3~5個有效分蘗能成穗。對肥料反應敏感,中等肥力的地塊,每公頃可收獲子粒3 000千克左右。

  子粒蛋白質含量高,一般為10%~20%。在一些發展中國傢和地區,主要以其子粒作糧食用,將其莖稈作牲畜飼料、燃料或草房的建築材料。在發達國傢和地區,子粒主要用作傢禽和牲畜飼料或填充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