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佈於今土庫曼斯坦境內科佩特山支脈的狹窄地帶。年代為西元前第6千紀至前第5千紀。以阿什哈巴德以北30千米的哲通遺址命名。

  該文化可分3期,分別以哲通丘岡、喬潘丘岡上層和恰格利丘岡上層為典型遺存。遺址由若幹平面正方形、面積20~35平方米的單間房屋組成。牆壁用截面呈橢圓形的草泥塊砌築,牆面和居住面抹灰泥並施彩。房內有土灶,屋旁有糧倉、窩棚和地窖。中期有面積64平方米的大屋,,可能是公共聚會場所。

  經濟以原始農業為主,發現有大麥和小麥,狩獵瞪羚、野羊、狐貍等作為輔助食品;在晚期遺址中,傢畜的骨骼已在出土獸骨中占優勢。以畜養羊為主,並以食肉為主要目的。陶器手制,以泥條盤築法成形,平底,胎中摻大量草末。器形有碗、罐、大杯等。部分陶器施紅彩,紋飾母題有橫向或縱向的波浪紋、直線紋、三角紋等。細石器占優勢,工具多為幾何形細石器,最重要的是嵌入骨柄的鐮刃,也有加工獸皮的刮刀、加工箭桿的凹口石片和燧石鉆頭。另有磨制石斧、磨盤、石杵等。骨器有刮刀、針、錐、鉆。發現黏土或骨制的紡錘。還出土陶、石制的動物和人物小雕像,以山羊和婦女的形象較常見,有的雕像是垂飾。常見骨、石、貝殼制成的串珠。晚期出現使用紅銅器的跡象。結合居住情況和婦女雕像看,當時處於母系氏族社會。

  該文化的遺址與西亞的耶莫遺址、耶利哥遺址等有許多相似之處,石器則與本地中石器時代的細石器傳統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