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曲傢、歌唱傢。原名張恩襲。生於安徽歙縣,於桂林遇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而罹難。1926年入上海藝術大學。1928年轉入南國藝術學院音樂科學習,並參加“南國社”的進步戲劇活動。1929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聲樂並選學鋼琴、大提琴等。1930年下半年,遭國民黨政府逮捕,在獄中關押近3年之久,深受同獄革命志士的影響。1933年初出獄後,回國立音專複學,並積極投入當時上海的左翼音樂活動,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等組織,與聶耳耳等共同探索中國革命歌曲的發展道路。1934年5月,到長沙當音樂教員,並積極從事群眾歌詠活動。在此期間,曾應田漢之邀,到南京、上海等地參加進步話劇的演出。從1935年底開始,他先後為田漢的《洪水》、《復活》等4部話劇譜寫瞭多首插曲,並創作瞭《救災歌》、《保衛國土》等許多救亡歌曲。1938年2月到武漢,在郭沫若直接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與冼星海共同負責音樂工作。

  張曙一生作有歌曲200多首,現存近百首。其中,1929年為田漢的話劇《南歸》、《火之舞蹈》等譜寫的插曲,是其早期的代表作。抗日戰爭開始前後,他的創作逐步走向成熟。這一時期寫作的《戰鼓在敲》、《抗戰進行曲》等一系列救亡歌曲,表現瞭人民的愛國熱情,其中尤以《保衛國土》在群眾中傳唱最廣。在武漢、桂林時期,張曙創作瞭《洪波曲》、《壯丁上前線》、《負傷戰士歌》等,表達瞭群眾的戰鬥意志。張曙的群眾歌曲,汲取瞭生活中群眾吶喊呼號的音調,具有奔放不羈、熱烈雄渾的戰鬥風格。張曙在探求音樂的民族風格方面,表現出繼承傳統而又大膽創新的精神。他吸收勞動號子音調創作的《築堤歌》和《車夫曲》,生動地塑造瞭勞動人民的音樂形象;他根據民間歌曲《小放牛》改編的《盧溝問答》,成為他改編民歌的代表作;他吸取民歌音調素材譜寫的抒情歌曲《日落西山》、《趕豺狼》等,在音樂上具有新的時代氣息。特別是他在1938年創作的敘事歌曲《丈夫去當兵》,汲取瞭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歌曲的音調及發展手法,開創瞭革命歌曲中這一類體裁創作的先河。聲樂作品已輯成《張曙歌曲集》(1958)和《張曙歌曲選》(1981)。此外,張曙還是一位優秀的男中音歌唱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