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散曲作傢。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生活年代比盧摯、馬致遠晚,不可祥考。他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浙、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張可久長期為吏的身世,對他的創作很有影響,生活的坎坷,又不免使他抑鬱感傷。他的〔慶東原〕《和馬致遠先輩韻》9首,抒發瞭窮通無定、世態炎涼的感慨,隻是這種憤世嫉俗的作品為數不多。嚮往歸隱,描寫歸隱生活的情和景,在張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他一生奔波於宦海,在懸車之年尚出仕小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以“歸興”、“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現出悲涼的情緒和對安定的田園生活的渴望。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傢。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許光冶說他“儷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宋唐之秀”(《江山風月譜·自序》)。他的散曲的主要藝術特色是:①講究格律音韻;②著力於煉字煉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③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今所存散曲集有天一閣本《小山樂府》、影元抄本《北曲聯樂府》等。其作品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