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奏弦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河北、河南、福建、廣西、吉林、延邊地區的傳統樂器。軋箏的歷史悠久,《舊唐書·音樂志》、宋陳暘《樂書》、唐代詩人皎然的《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軋箏歌》中對其都有記載。宋元時期,軋箏又名為“”。至清代,形制無變化,唯弦數由7根增至10根(《律呂正義後編》)。現代流行的軋箏類樂器,在河北用於地方戲曲武安平調的伴奏,名軋琴軋箏琴。其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製作,張弦10根根,弦下設柱,柱用棗木制,按五聲音階定弦;用高粱稈刮去表皮,擦松香末擦奏,其音色輕柔動聽。在福建莆田、仙遊一帶用於莆田“文十音”,當地稱文枕琴枕頭琴。用於晉江十番的,名“床”,張絲弦9~11根,按五聲音階定弦,用蘆葦稈擦奏。近年莆田地區的音樂工作者對文枕琴進行改革,以鋼絲為弦,張弦11~16根,用馬尾弓擦奏。在演奏指法上吸取瞭二胡、箏、琵琶的技巧,擦弦與彈弦並舉,豐富瞭軋箏的表現力。在廣西稱為七弦琴瓦琴,7弦7柱,其琴身用半圓形桐木挖空,貼一底板,在凸面上按弦擦奏。近年音樂工作者試制不同音區不同規格的七弦琴,以合奏形式演出。有的將7弦增至16弦,將樂器平置於桌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可奏出各種滑音、泛音和裝飾音。吉林延邊流行的軋箏,又名牙箏,多用於演奏歌唱性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