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初西域天文學傢。又名劄馬剌丁。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在元世祖忽必烈尚未登位時,曾招請回回天文學傢為他服務。劄馬魯丁等人約於13世紀50年代應招而至。累遷集賢殿大學士。據英國李約瑟等的研究,劄馬魯丁是波斯馬拉蓋城的天文學傢,受當時統治波斯等地區的旭烈兀汗(忽必烈的弟弟)的派遣而到忽必烈處的。至元四年(1267),劄馬魯丁獻上他編的《萬年曆》,這是一種回曆。元政府每年編印數千本,頒發給信奉伊斯蘭教的各各民族。同年,札馬魯丁負責制造瞭7件阿拉伯天文儀器(《元史·天文志》稱為西域儀象):①咱禿哈剌吉,為托勒玫式的黃道渾儀(見渾儀和渾象)。②咱禿朔八臺,為托勒玫式的長尺。③魯哈麻亦渺凹隻,一種測量太陽過赤道時位置的儀器,用來定春分、秋分的時刻。④魯哈麻亦木思塔餘,一種測量太陽過子午線時位置的儀器,用來定冬至、夏至的時刻。⑤苦來亦撒麻,即天球儀。⑥苦來亦阿兒子,即地球儀。⑦兀速都兒剌不,阿拉伯天文學中常用的儀器——星盤

  至元八年,元政府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建成回回司天臺,即以札馬魯丁為“提點”(相當於臺長)。回回司天臺由西域天文學傢用阿拉伯儀器進行觀測,負責每年編印回歷,供政府頒發。回回司天臺還藏有西域文字的天文、數學書籍,其中有托勒玫的《天文學大成》、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等。因此,上都回回司天臺曾是中國一個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札馬魯丁首先把阿拉伯天文學傳入中國,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起瞭積極作用。元、明兩代,編回歷一直是中國天文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郭守敬的簡儀的百刻環上把一刻分成三十六等分,就是阿拉伯天文學中360°分劃制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