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兩處古老居址。紮維凱米是伊拉克最古老的村落遺址,面積為275米×215米。沙尼達爾為一洞穴居住遺址,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歷史時代。兩地均位於伊拉克北部大紮蔔河谷,相距約4千米。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紮維凱米居址的年代是西元前8920±300年,沙尼達爾洞B1層年代為前8650±400年。1951年以後多次進行調查發掘。這兩處遺址的發現,對揭示人類居住方式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沙尼達爾洞自舊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有人居住。文化堆積自上而下分為A、B、C、D層。D層相當於莫斯特文化,在其上部發現尼安德特人沙尼達爾人)的化石;C層與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奧瑞納文化相似;B層又分兩層,B2為中石器時代文化,B1為原始新石器時代文化;A層則為新石器時代文化與後來歷史時期文化之混合。

  紮維凱米遺址有許多居住層,居住的時間可能長達1 000年,但居址的性質很可能是季節性的。有人推測當時人們夏天在此設營,冬天則回到沙尼達爾洞居住。臨時茅舍呈圓形,直徑近4米,墻基用河卵石砌成,沒有發現灶。獸骨很多,有山羊、赤鹿、野豬、野綿羊、狼等,當系狩獵對象。居民也采集蝸牛、河蛤,並捕捉魚類和烏龜為食。在紮維凱米居址的上層和沙尼達爾B1層,發現有傢養羊骨。沒有發現谷物栽培的證據。但是在兩個遺址中都發現大量農具,主要為石臼、石杵、石磨和骨鐮,推測系用於收割和加工野生谷物。骨制品很豐富,有錐、刀及鐮刀柄等,許多骨器刻有曲線、交叉線和垂直線等紋飾。裝飾品有空心骨珠、牙珠、凍石珠、綠松石珠、大理石珠及自然銅珠,還有骨、石制垂飾。在遺址中發現的瀝青和黑曜石說明當時和遠方的基爾庫克及凡湖地區已有交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