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作傢。生於坦波夫省列別金市一知識份子傢庭,卒於巴黎。父親是牧師,母親是鋼琴傢。1902年中學畢業後,進入聖彼德堡綜合技術學院造船系學習。1905年夏從奧德薩去亞歷山大港途中正值“波將金”號戰艦起義,他也參加瞭革命行列,並加入社會民主工黨。同年12月被捕,幾個月後被釋放,繼續自己的學業。1908年畢業,獲工程師稱號,留校任教,同時開始文學寫作。1911年因參加學生運動再次被捕和流放,直至1913年沙皇宣佈大赦時才獲得自由。他對十月革命沒有思想準備,感到茫茫然,並對新政權的某些政策措施提出過尖銳批評。十月革命後的最初年代他在文學界表現很活躍,一時成為列寧格勒作傢中的頭面人物。他是M.高爾基創辦的世界文學出版社的編委之一,是“謝拉皮翁兄弟”團體的文學老師。經常撰文參與文學爭論,抨擊和嘲笑無產階級文化派和“十月”派作傢,因此他被稱為“右派作傢”。

  紮米亞京的第一部成名作是中篇小說《省城軼事》(1912)。作品以怪誕手法辛辣地諷刺瞭小城裡各類人物的眾生相。另一部中篇小說《在遙遠的地方》(1914)則抨擊瞭沙皇軍隊中淫亂腐臭的生活,被官方宣佈為“反戰小說”,作者因此吃瞭官司。1916年他在英國停留時,寫瞭一部諷刺英國人思想僵化保守的中篇小說《島民》。

  十月革命後及20世紀2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龍》(1918)、《托兒所》(1920)、《洞穴》(1920)、《暴徒》(1921)和長篇小說《我們》等。《龍》《洞穴》都是用虛幻怪異的形式描寫十月革命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前者影射革命後佈爾什維克鎮壓反革命的殘酷和不人道;後者諷喻革命後人們挨凍受餓,過著史前時期原始穴居的生活。長篇小說《我們》也是一部諷刺、幻想作品,講述1 000年後發生在“統一王國”的故事。這裡的人沒有任何自由,每個人甚至沒有名字,隻有一個號碼,穿清一色的制服,思想言行必須絕對統一。《我們》寫成於1921年,國內不能發表,1924年在國外面世後,受到國內的嚴厲批評。後來紮米亞京的處境越來越困難,被迫退出作傢聯盟。他直接寫信給J.斯大林,請求允許他離開蘇聯。在高爾基的幫助下,申請得到批準。於1931年11月定居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