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碑形石材上開龕造像的石刻。所刻多為佛教造像,極少數與道教有關。還常刻造像緣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貫、官職等,有時有線刻的供養人像。對研究各時期宗教藝術和宗教史有重要價值。造像碑於十六國時期出現,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時期最為盛行,至隋代日趨衰落,唐代僅偶有發現;現存實物以北魏時期的最早。

隆緒元年(527)王阿善造像(道教造像,高27.8厘米、寬27.5厘米)

  造像碑的形制大致可分為扁體碑形和四面體柱狀兩類,以前者居多。扁體碑形造像碑的主要像龕雕於碑體正面,碑陰及碑側多刻造像人題名和供養人像等,有的也雕像龕。這類造像碑可分為有碑額和無碑額兩式:前者如山西新絳東魏武定二年(544)釋迦多寶造像碑;後者又有圓拱形碑首和方形碑首兩種,分別如麥積山石窟“麥察”133號窟中第10號造像碑和河南襄縣北齊天統四年(568)造像碑。除立碑形造像碑外,還有臥碑形造像碑,如河南襄縣北齊天統五年造像碑。四面體柱狀造像碑四面的寬度大致相同,均有雕刻,以河南浚縣北齊武平三年(572)造像碑最為精美。

  佛教造像碑主要發現於陜西、河南、山西、甘肅等地,造像的題材和風格一般近似於同時期的石窟藝術。道教造像碑目前主要見於陜西銅川耀州區,道教造像常與佛教造像合雕於一碑,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等。特別是北周保定二年(562)李曇信造像碑發願詞中,記明為“敬造釋迦、太上老君諸其菩薩石像一區”,可確證為佛、道造像合雕的造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