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類雜技項目。以雙人對手技巧和多人疊羅漢造型為主體,穿插筋鬥和滑稽表演,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

20世紀30年代北平雜技班孫鳳山等表演的雜技武術

  雜技中的武術術技巧與中國民間體育中的武術不同。雜技武術旨在展現人體美,並以挖掘人體的潛能為追求。在品種繁多的雜技節目中,武術是唯一無須借助道具就可以表演的。它由“腰、腿、筋鬥、頂”4項基本功構成,是最直接、最集中展示演員柔韌、翻騰、承力、平衡等技能的項目。

  雜技武術一般以上場人數的多寡,分為大武術小武術。大武術氣勢雄壯,演員通常為十餘人,更有多至三五十人的(見圖)。以疊羅漢動作為主,輔之以對手耍練及花式筋鬥表演。疊羅漢是演員用伏、臥、仰、倒立、拉、掌、推、支等技巧動作和姿勢,架起橋梁、牌樓,堆成龍頭、太湖山石等多彩多姿的人體造型,通過人體的上下起伏和圖形結構的變化,表現特定的形象、意境。沈陽雜技團的《武術》側重在人體疊置上創新,24人三重疊站成人墻別開生面;河北雜技團的《武術》保持瞭以“巨”為美的傳統,數十名演員時而組成趙州拱橋,時而組成寶塔,富有燕趙文化底蘊。小武術的演員通常為五至七人。節目短小精悍,靈巧活潑,給觀眾以健、力、美的感受。

  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雜技團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優勢,創作出許多不同特點的武術節目。如以對手動作為主的《力量——對手造型》,以筋鬥技藝為主的《抖轎子》,以幽默風趣為特點的《滑稽武術》。中國雜技團成氏兄妹的《小武術》以快、脆、帥、準、美為特色,表演以對手、筋鬥為主,輔之以疊人技巧,70多個技巧動作,僅用6分鐘即表演完畢,緊湊連貫,一氣呵成。抖轎子原本是武術中的一組技巧,兩個演員用四手互搭成井字形托起尖子演員,利用抖動的巧勁,將尖子演員彈送入空中,表演空翻及二節、三節、四節拋接等技巧。戰士雜技團的《銀色暢想——女子抖轎子》正是在對手拋接上見功夫。以往,這類節目最下層的底座演員多由男演員擔任,而此團的抖轎子全由女演員擔綱,練出瞭疊置四層人、單臂舉、單手倒立,女子直體騰空翻等12組既高難又新奇的技巧。1995年,該節目在法國、瑞士、中國連續三次奪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