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兵團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內進行戰役和戰鬥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作戰形式。這種作戰,也包括起輔助作用的運動防禦和陣地攻防。特點是正規兵團,戰役戰鬥的優勢兵力,進攻性和流動性。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部隊某部在蒙陰山區向前線運動

  運動戰有長久的歷史。在中外古代、近代戰爭史上,都曾發生過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帶運動性質的流動作戰,有時參戰兵力多達數萬至數十萬人,采用襲擊、追擊、包圍、迂回等戰法戰勝對方。到瞭20世紀,由於技術兵器的發展和機械化部隊的大量使用,運動戰得到進一步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運動戰的規模大,部隊機動快,成為一種主要的作戰形式;戰後,在世界上發生的一些局部戰爭中繼續得到廣泛的應用。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進行的運動戰,隨著革命戰爭形勢的變化而發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基於自己兵力弱小和沒有固定的作戰線,進行瞭帶遊擊性的運動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貫徹“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對打退敵人多路圍攻,實現戰略上的持久戰和戰略手段轉換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集中兵力,在戰役戰鬥上實行外線、速決的進攻戰,為爾後轉入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創造條件,贏得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采用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五次運動戰戰役,為取得戰爭勝利奠定瞭基礎。實行運動戰的主要原則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一切的“走”都是為著“打”,為消滅敵人創造條件;及時準確掌握情況,正確選擇殲擊目標,積極創造和捕捉戰機;集中優勢兵力,采取包圍迂回戰術,各個殲滅敵人;嚴密隱蔽企圖,靈活使用和變換戰術,出敵不意,攻敵不備;密切協同,發揮整體威力;發揚機智勇敢、連續作戰的作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