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風格類型名稱。又稱“院體”或“院畫”。一般特指南宋時期宮廷畫院山水畫傢創作的具有特定風格和樣式的作品及其體格,又稱南宋院體。泛指古代各朝宮廷畫院、畫師流行的嚴謹、富麗的畫風。南宋院體畫的代表人物為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史稱“南宋四傢”,均曾供職於南宋宮廷畫院為待詔。他們的創作以山水畫為主,畫山石以斧劈皴為其重要特色,形成南宋畫院山水畫的特定樣式式和風格,被目為“院體”。明代浙派畫傢承繼南宋院體畫風,又稱“院體”,但末流漸趨簡率,明中期以後漸被追溯董巨及元四傢的“吳門畫派”所取代。清代中期,意大利人郎世寧供職清廷,創立描繪精細逼真的新畫風,其後得到供職朝廷的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等西方畫傢繼承,遂一時在宮中流行,並在京城產生影響,被稱為“新體”,畫史稱為清代“院畫”。清代院畫與南宋院體雖同為宮廷畫師所創,但題材、風格、技法特色各異,不可等同。南宋畫院的創作除山水畫外,尚有工筆花鳥等,但與“院體”畫風並非一致。不論南宋院體,還是清代院畫,都體現彼時宮廷的審美風尚。

馬遠的作品《對月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