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古國名。始見於《史記》。“身毒”是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dus。此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其領域有時亦包括印度河以東的南亞次大陸地區。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大月氏,聽說其東南數千裡有身毒國,張騫認為大夏在漢西南,而身毒在大夏東南,則身毒應去蜀郡不遠。漢武帝聽信此言,從蜀郡四道出使,試圖從中國的西南地區經身毒通往大夏,但因當地少數族的阻攔沒有成功。據《後漢書》可知,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瞭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