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記錄講學、論政,以及宣教者的言談口語的一種文體。又稱記言體。在中國散文發展中,記言體是出現得最早的。如古老的歷史文獻總集《尚書》,主要是記言散文。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之學興起,哲人學者或聚徒講學,或與時人辯論,由其弟子們加以記錄,彙集成編,遂成語錄體著作。如《論語》《孟子》就是孔子、孟子講學和與時人對答的記錄。先秦史書,除《尚書》外,《《國語》《戰國策》雖敘史實,但也以記言為主。漢以後,語錄體著作逐漸稀少。語錄體文雖出現頗早,但“語錄”這一名稱卻至唐代方有。唐代孔思尚有《宋齊語錄》10卷,是為“語錄”稱謂之始。宋代理學傢講學授業,弟子往往直錄其語,如程頤、程顥有《二程語錄》,朱熹有《朱子語錄》等。另外,摘編某人的著作、文章的片段,匯集成冊,又稱“語錄”,但這已不是語錄體的原意瞭。